。所以兆禾茶器
的造型越来越趋于简洁,越来越追求每一处线条的完美过渡。而在设计之初兆禾茶器
很少关注具体灵感来源,更多的是努力去学习历朝历代沉淀下来的经典器型如:瓷器中的梅瓶、将军罐,
紫砂壶中的石瓢壶、西施壶等等。
当然时代的发展对于茶器产业的进程多少有着影响。为此彭琦和李飞也正打算开发一些有别于现有产品的设计。在维持现有风格气质不变的情况下,同时保持优美内敛的审美倾向,摄入更加多元化的材质元素,尝试着将陶瓷与金属宝石等材料相结合做局部点缀处理。相信陶艺科班出生的李飞与从事珠宝设计的彭琦的联手,会有更多让人羡艳设计呈现。
不同于其他工艺品,陶瓷工艺技术繁杂含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常规的难点多体现在如何解决烧成后变形、釉色不合格上,陶瓷是火洗礼出来的,成也是火败也是火;而开发中的难点在于,从二维图纸到三维事物的转化有一定差距。如:在平面形状转化为空间造型时,线条处理不当的差之毫厘,导致器型意味尽失的经历比比皆是;另外烧成后釉面流动导致造型线条感被破坏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些都需要经验与不断的实验来调整修改。
在不断地学习和尝试过程中,李飞对于的兆禾茶器
有着自己的坚持。在产品胎、釉的选材上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一、胎釉的配制全部采用原矿材料,例如釉面的发色坚决不使用人工合成色料;二、对于可以到达更好釉质效果,但是却对人体、对环境有害的有毒天然原矿材料也坚决禁用的。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
茶道也开始日趋成为一个较为主流的独立系统。早在宋朝,文士热衷
茶道,品茗时论经说道,调琴对弈,赋诗作画,使之成为兼融诸般艺术的综合文化古代饮茶大多与佛教有关活动形式。在当下饮茶不仅仅只是茶当作解渴的水,更是把它作为保健品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科学的饮茶养生理论体系。同时士大夫还有意识的将饮茶同修身修德
联系起来,在饮茶的过程中陶冶心性,提高个人修养,不断赋予
茶道以更高的精神追求,推动
茶文化向前发展。饮茶也是士大夫生活中随意的享受。他们推动饮茶向审美化、艺术化的方向演进,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审价格相差百倍 美活动。
而在饮茶的过程中,茶器的关键也更是毋庸置疑的。兆禾茶器
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如三足急湏
青白釉茶器,其形制始于唐代,宋时禅宗多用,因酷热须急切饮茶解渴,故名,在晶莹的浅湖色釉烘衬下,宛如清澈透体的玉石那般。而端壶
,顾名思义,壶身端直而釉面温润如玉,似谦谦君子端正方直,而又雍容自若。有如禅莲壶
茶器,茶凭着它的一份芬芳甘醇,渗透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作为
茶文化的特殊载体的茶具,在文化昌明的宋代,即使凡人百姓,也须臾不可离。正如古诗云:一釉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萌如竹节壶
,竹节瓷壶绝可爱,枝叶扶疏有真态;终日虚心待风来,潇潇当为吐龙吟。敦厚亦如石鼓壶
,其形圆融浑劲,釉光内敛,颇具古意,源自中国现存最早时刻文字的载体石鼓。盈盈如碧玉芝丹罐,盈盈莲叶盖下,茶香浮动的韵律悠然铺漫开去。在碧色彩釉烘衬下,宛如清澈透体的玉石莲花。青甜如莲香宝子罐,罐以仿青、白莲实为储茶佳器,以共致的筒笔锻炼出古朴简洁的造型,得宋人之韵。
兆禾茶器
其实是彭琦和李飞共同的设计梦想的物化,所有的产品承载的都是他们的审美感受。而这其中最令他们着迷的便是,自己的设计和理念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同为美院科班出身的彭李二人,出于对陶瓷的热爱,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得去关注美的事物,在被打动后又本能的去物化我们的审美感受。这点使得兆禾茶器
在设计与制作陶瓷方面不同于景德镇传统陶瓷品牌。
瓷质润洁、造型洗练、釉色纯净的景德镇陶瓷兆禾茶器
,温文雅致。
茶熏袅袅,风炉石鼎,其器古朴,其韵疏清,宋风存焉。
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