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元一斤茶青,按照九斤茶青制成一斤茶叶的算法,一斤牛栏坑的‘肉桂’卖4500元,这可只是成本价。”胡志伟开玩笑地说,这季如果在店里能买到6000元以下的“牛肉”,肯定是假的。
“成本涨价对于我们来说肯定不是好事,我们进货成本变高的同时,销售价格却无法相应提高。”虽说是如此,胡志伟仍旧对今年“武夷岩茶”的销售很有信心,“毕竟整个正岩每年只产30万斤的茶叶,每年一位茶客就算只消费20斤,也只能供应1.5万人,而且近年来武夷茶的口碑越发走高,我们并不担心价格会影响销量。”
30万斤茶叶?别说到北京,就算是在福州也有5000多家茶叶店铺,够卖吗?而在北京脍炙人口的“大红袍”又是什么呢?
“外地的客商通常会把武夷岩茶统称为‘大红袍’,这样才容易卖出好价格。”陈郁榕告诉记者,市场上的茶商都是这样,客户要什么,他就能给你什么,至于给的是什么茶,那就完全不知道了,反正多数人都不知道名枞的外观和滋味。更有甚者,给外地客户的都是武夷山周边其他县市的茶叶。
“前两年,武夷山流行老君眉,说是《红楼梦》中提到过,可是我估计,只是一种没怎么发掘过的茶,用了这个名字而已,名枞产量很少,一般只有五六十斤,完全不能和后来形成的品种‘水仙’和上世纪70年代推出的品种‘肉桂’相比,后两种茶叶的产量是前者的若干倍,茶农在直接利益驱使下,往往去除名枞而改种产量高的‘肉桂’和‘水仙’。”陈郁榕说,四大名枞中“铁罗汉”的母树,1969年的时候还看到过,就在离“大红袍”不远处,可是1978年做普查的时候,已经不在了,后来是用别的树上截取的枝条,鬼洞外边“水金龟”的母树,1978年倒有,前年去看的时候,也已经不存在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每年十大名茶评比中,已经很少有名枞的影子了,品质也不能保证,你别看名枞奇种有几百年历史,可是很多脾气捉摸不定,名气大,做不好,像‘水金龟’,少得可怜,现在一年只产几百斤了。‘白鸡冠’还行,有几年突然做得很好,我们觉得可能是那几年做茶时节的气候适合它,评比连续进了前十名,还有一年是第二名,可是后来又不行了。”
“大红袍”的真相
“如果茶农告诉你这是‘水仙’或者‘肉桂’,那不算坑人,要告诉你这是‘大红袍’,可就不知道坑你几条街了。”国茗公社茶叶研究会会长黄炜告诉记者,2007年6棵“大红袍”母树进行了最后一次采摘,之后的“大红袍”都是拼配品。
陈德华是武夷岩茶制作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这个福州人从1963年福安农校毕业之后就来到武夷山区工作,现在他被武夷山人普遍尊称为“德华叔”,是最权威的大红袍诠释者之一,武夷山现在的拼配“大红袍”以陈德华的为最贵,他所制2008年的纯种“大红袍”价格是6万元一斤,还是有钱也难买到的珍品。所谓拼配就是拿几种好岩茶,拼出一种类似大红袍香型的岩茶,而里面并没有纯种的“大红袍”茶叶。
1994年,福建省科委来做课题,问陈德华当地究竟有多少“大红袍”,他回答只有一分地,可是科委觉得太少,写在报告里不好看,往上汇报说已经有了10亩地。而这虚构的10亩地也成了日后鱼龙混杂的“大红袍”商标的由来。
有很多知道准确信息的人来陈德华所扦插的大红袍田里偷枝条,也有部分有本事的人去窃取母树枝条,然后自己偷偷培养,因此也形成了武夷山的规则:有多少大红袍的茶地,永远没有准确数字,而能出产多少大红袍,也成为一桩悬案,问多少人,就有多少答案。
2009年,福建农大采集了若干种谣传是从母树大红袍衍生出来的名茶样本,包括“北斗”、“正北”等,进行了DNA测试,科学很无情,这些茶树虽然风味独特,可都和“大红袍”没关系。陈德华说:“我也算老茶师了,许多名种都做过,可是大红袍的脾气还没有摸透。10年制作,其中有两三次出了好的‘大红袍’,就算是上天保佑了,做不好的‘大红袍’香味、厚度都出不来。”
据了解,在武夷山每家每户都有自己拼配的“大红袍”,成本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黄炜家的“大红袍”就是由“黄观音”加“肉桂”拼配而成的,而陈郁榕用于拼配“大红袍”的茶种是“肉桂”、“水仙”、“醉贵妃”、“玉井留香”。
“不是熟悉武夷岩茶的茶客,建议不要去购买拼配大红袍,基本都会上当受骗,买一些半岩的‘肉桂’或者‘水仙’,它们才是目前武夷岩茶的中坚力量。”黄炜如是说。
而根据武夷山茶叶市场的数据,从2013年开始,“肉桂”和“水仙”的销售数量已经占到了武夷岩茶销售的80%。(记者 曾静婕)
链接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姚静波在广州春季茶博会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达到193万吨,同比增加7.8%;总产值达到11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2.6%,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根据海关统计,去年中国茶叶出口32.6万吨,金额12.5亿美元,平均单价3920美元/吨,同比分别上升3.92%、19.64%和15.13%,量价齐增,双双再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