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上 “改头换位”型赝品屡见不鲜,某公司拍品徐悲鸿《嘶鸣图》即属此类。众所周知,徐悲鸿乃近百年中国画坛上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他1919年赴欧留 学求艺8年,深得西方经典写实艺术之精髓,将西方绘画精湛的写实技巧与中国画之传统笔墨神韵有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堪称近代中西画法兼备第一人。徐悲鸿笔 下的骏马,结构精确,笔精墨妙,昂首天外,奔蹄如飞,具有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与人格魅力,古今中外前所未有。
拍品《嘶鸣图》仿自徐悲鸿纪念馆 藏真迹《哀鸣》,将真迹马头的朝向由左改右。真迹尺幅较小(60×35cm),为徐悲鸿1942年绘于重庆,乃为其夫人廖静文女士所作。比较二 者,有如下差异:一、伪作为了卖高价,将尺寸放大为110.7×53.5cm,此乃作伪者惯用伎俩,因为他们深知市场是按平尺计价的。二、徐悲鸿画马之最 大特点是结构比例异常精确,正如其《新七法》所云:“位置得宜,比例正确”。他在法国求学时经常去马场写生,画了大量的写生,对马的解剖研究极深。他在早 年写给刘勃舒的信中曾写道:“学画最好以造化为师,故写马必以马为师,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我们看真迹, 马之头部刻画细致入微,眼、鼻、嘴、耳栩栩如生,马颈、马胸、马肚、马臀、马腿比例也十分精确到位,无不给人一种体格健壮、肌肉结实之感。反观伪作,不仅 马头刻画异常粗陋,马胸、马肚、马臀也比例失调,失于简单,在马腿的骨骼表现与黑白虚实处理上更是十分拙劣,毫无体现,与真迹有天壤之别。三、马尾与颈鬃 的独特处理是徐悲鸿画马的一大特色。他画的马尾与颈鬃飘动飞逸,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而拍品颈鬃毫无动势,马尾运笔则十分凌乱,远没有大师之笔墨功力。 四、细观真迹,用墨丰富多变,擦染极为讲究,将马之体积与明暗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观伪作,用墨单调,擦染无法,毫无体积与明暗效果之表现,与真迹的黑白处 理大相径庭。五、题款书法呆板僵硬,矫揉造作,与悲鸿书法迥异。尤其在“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之“哀”字写法上,亦步亦趋,将断痕也模仿下来,十分可 笑!由此不难看出,拍品《嘶鸣图》完全是一件破绽百出的“改头换位”伪作,怎想竟也高价拍出,实在令人捧腹!
■■手段三 移花接木
所谓“移花接木”,即对原作变戏法大搬家,将一件作品中的人、走兽或景物移走,而改换、嫁接成其他内容,一件“新作”便出笼了。由于作伪者对某一家的东 西经常模仿,极为熟悉,故制作起来相当容易,有些移花接木作品甚至天衣无缝,一般人很难察觉。此类作伪手法屡见不鲜,且屡屡得逞。主要表现在一些动物画与 人物画中。例如拍品《猫》与《松猿》,便是将徐悲鸿纪念馆真迹《为谁张目》进行移花接木后的两件伪作。真迹尺幅85×52cm, 作于1931年,虽为徐悲鸿早期猫画作品,却不愧为精品。无论是布局构图,还是猫之形体与神态,抑或松树的处理,都很精彩,题句“为谁张目,不堪回首”也 颇含讽刺之意。拍品《猫》将真迹中猫所处之场景——松树换掉,原封不动地把猫改“搬”在一块岩石上,但猫的面部刻画粗糙,不仅耳部缺乏挺立感,眼、鼻、嘴 也失真过多,尤其猫倚住树干的前爪,竟不做任何改动地照抄下来,十分可笑。此外,石的勾染与树的画法与大师的功力也有天壤之别。尤其是一枚压角印居然钤在 画面中间,显然作伪者对徐悲鸿的用印习惯缺乏基本的研究。而另一幅伪作《松猿》则变戏法般地套用《为谁张目》之场景,无奈松树之树干、松针与真迹的画法迥 然不同,马脚毕露。伪作标作于1932年,与真迹(1931年)仅隔一年,水平竟有如此差距,个中奥妙只有造假者自知。
■■手段四 东拼西凑
所谓“东拼西凑”,即将不同作品拼凑在一起,形成一张所谓的“新画”,使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说不清道不明。此类作伪目前在市场上不在少数,对买 家具有较大的欺骗性。由于是拼凑而成,故布局构图往往易犯生硬呆板之弊,彼此关系难于处理协调,是该类伪作之通病。细察之,自能看出蛛丝马迹。此类作伪通 常是在同一画家中使用,如将徐悲鸿《柳下立马图》改为《柳下立牛图》,即轻而易举,又极富创意,一般人极易落此陷阱,目前拍场上不少伪作多用此法,且屡有 斩获。在造不出来的情况下,此法也不失为一种“高明”之策,毕竟比克隆品叫人一眼辨出强许多。
拍品徐悲鸿《猫蝶图》即是一件典型 的“东拼西凑”伪作。该赝品抄袭自徐悲鸿纪念馆真迹《猫》(图9),只不过将另一件馆藏真迹《猫蝶》中之蝶挪至此幅,这样一件“真迹”便应运而 生了。真迹《猫》(46×34cm),作于民国29年(1940年),乃为其妻廖静文女士所绘。而另一件绘有飞蝶的真迹《猫蝶》(64×54cm),则是 1943年绘于重庆磐溪。一、伪作标壬午(1942年)作,并将尺幅改为横式构图(46.5×69cm)。二、拍品无论是猫之姿态还是石之形状,与真迹 《猫》皆十分雷同,唯一不同的是猫眼的画法抄自于《猫蝶》。三、虽属抄袭,但是在笔墨勾勒点染上毫无法度,与真迹远无法相比。四、特别是猫腿与猫爪画得惨 不忍睹,松懈无比,一点也无真迹矫健、锋利之感。五、在石的勾染上也全无悲鸿大师惯有的画法。六、落款书法与大师功力更是相去甚远。此件伪作竟是从海外征 集而来,现如今海外回流中真伪混杂,已是不争的事实,投资者应小心谨慎为妙。
■■手段五 面壁生造
所谓“面壁 生造”,即完全不以真迹为本,凭空臆造,无中生有。造假者为了给观者一种“新颖”之感,多采用此种作伪手法。该类赝品通常不受原作所限,任意发挥,故大多 神韵尚有可观,但形的把握每每败笔尽出,易露马脚。近几年,该类伪作在市场上经常现身,不少还是高价位拍品,投资者往往被其所迷惑,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某公司拍品徐悲鸿《猫鼠图》,设色纸本立轴,69×104.8cm,估价15-18万元,即是一件十分明显的面壁生造伪作。该拍品 画一猫在树上匍匐,眼盯前方一松鼠,真可谓构思巧妙,想象力非凡。但无奈画技实在不堪入目,不仅猫与鼠的形象刻画十分丑陋,笔墨也异常粗糙。尤其是题款笔 力软弱,印色也惨不忍睹。此外,树干画得格外凌乱,勾染毫不得法。总而言之,该拍品与大师的功力画风相去甚远,全然没有大师的半点踪影,完全是一件拙劣的 杜撰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