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浆是人的汗迹留在玉表面而形成的,这在开片成型时就开始有了。古人开片成型化去几月几年,这之中天天搓摸玉的表面,汗水留在玉上,包浆就越来越厚。古玉出土后,收藏者把玩盘摸,玉表上又开始留下盘摸时的汗迹,包浆就更厚更润了。几乎所有古物上都有包浆的痕迹。
玉皮壳的桔皮纹有两种:一是抛光时所留下的痕迹;另一种是自然老化的痕迹。古玉皮壳上,这两种桔皮纹有时同时存在,有时只有一种。
古玉入土后,形成生坑皮壳。生坑皮壳的表象是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侵蚀痕迹有蚀咬坑、沙咬坑、土咬坑等。特别在酸碱土壤和空气环境里.玉色的变化有整体玉色老化和部分玉色变色,这就是沁。
沁的含义是土里的或空气里的或水里的元素通过皮壳进入玉里而产生的成分变化,进而产生了色变——沁纹。有咎裂处是最容易沁化而形成沁裂纹,这在玉皮壳上最先起变化。因气候变化或其它因素,玉皮壳上会表现出膨胀或萎缩。膨胀的结果是出现桔皮纹、象皮纹、皮疹纹,而萎缩的结果是出现缩斑缩纹。
古玉皮壳上的侵蚀痕迹和玉色的老化沁化是长时间的变化,形态自然,表里相成,可以清晰的看到它变化的来龙去脉,所有的变化也有根有据。最重要的是注意刻工,都是沉在老化沁化之下、皮壳之中。
如果玉皮壳老化了,而玉里肉显新,或者玉里肉色老而玉皮壳不老,都是要注意的。
古玉出土后,几经把玩,形成熟坑皮壳。把玩过程中,磨去了很多原来的工和抛光痕迹。
现在普通仿品,只经过一次性大抛光,所以工底和角落里显得干涩,尽管有的用泥掩盖作旧,然而泥一洗去新工就原形毕露。
精仿品也用多次抛光,但终究急工好利,光薄色呛,不可能如古人一样的几年的慢工细活,而且很难形成刻工在皮壳中间的工艺。
现代的仿假皮壳工艺是使用一次或多次酸杀、碱杀、石灰杀、硝杀、高压闷煮染、热拈处理、喷沙加热处理等等。最新的是仿桔皮纹、仿象皮纹和仿皮疹纹。
老玉新工是用原璞玉皮来冒充玉皮壳和玉里的沁化,这就要注意沁和工的关系特别是沁化的切割面,要注意玉皮壳本身、玉里肉或沁纹有没有出现新老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