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市场的“陷阱”
发布时间 2015-02-04 浏览 50145 次
由于加工能力不太高和加工渠道较正规等原因,工价高,工艺较稳定。扬州的加工量好象没有苏州大,市场也没有苏州活跃,虽然也有外地匠人前来发展,可传统的扬州师傅仍是主流。相对来讲,苏州的玉器加工业最发达,各种技术的交流融合也最频繁,甚至有些鱼龙混杂。聚集于相王弄、因果巷、盘门或光福等处的玉匠成分十分复杂,既有从小在苏州玉器厂学艺的传统派,又有曾经在专业单位打过工的巧手,还有自带一身河南工或新疆工来苏州的外来匠人,他们每天的产品被观前街文化商城或文庙的各家店铺选去发卖,林林总总,莨莠杂呈,因此在苏州买的玉器可并非都可以称苏州工的。由工手说到另一个话题,有的苏州名匠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和工作室,可在专卖店里出售的可并不是都由名匠自己设计或制作的玉器,有一些甚至并不是产自本工作室。就象人们买的高价阳澄湖“大闸蟹”,许多只是在阳澄湖里放养几天而已。

玩玉有年,笔者发现玉器市场存在几大“怪”:

第一怪是新玉比老玉价钱高。市场中低档老件,如小帽花、带钩、扁方等一般超不过百元钱一件,而近年连这类东西都有仿做,价钱反而比老件贵,因为做工的价钱一般不止这个数。中高档老件,如笔者去年在苏州买到“子孙万代”一手件,雪白的子料,一只猴子攀在葫芦上,先后谈了6次,终于在年关将近时以3000多拿下,而像这样料子的新货,价钱还要高出一些的。当然,这一怪的前提是,你在市场上买老玉要拿得到交行价,不能被“斩”。

第二怪是重皮不重玉。这是南北通病,北方更甚于南方。考其根源,大概由于不能辨料,只好凭借皮张来肯定是否为子料,最终堕入盲目,沉迷于皮张,反而忽视了玉质本身。笔者在苏州朋友店里曾看见徐州的玉商来进货,一般偏好满皮或大红皮的件头,这样的皮张如果加上没毛病的好玉种价钱是奇高的,他们专挑玉质杂混色泽黑青的,认为物美价廉,花三四百元钱就买到了这么高级的红皮玉器。姑且不论这皮张是真是假,或是人工加色,就算全是真皮,没有好的玉种,那是一点戏都没有的。苏州玉器行的人背后戏称这些专买皮的人为“空子”,这是以前青洪帮的黑话,大概是说他们尚没有入门的意思吧。

第三怪是玉器论白论克买卖。玉器以白为贵,北方比南方更看重白度,这本不错。可是玉器除了色度之外,还必须综合考察其油性、硬度、韧性等指标。同为和田子料,在色度相差不远的前提下,其余几项就显得尤为要紧。玉器加工完成后,价值的高低还取决于工手和有无绺裂等毛玻经常看到有玩家根据玉器白度,划一定价多少钱一克的怪现象,将其余几项指标视若无物,如此玩玉,可谓简单化矣。刻薄些的朋友挖苦说,照相机有傻瓜机,这种玩法就叫“傻瓜玩法”。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