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包括书法大家沙孟海在内的大师们,专门下乡验明该石头的“身世”:这种石头形成于7亿年前,为目前所有印石中形成年代最久远的石材,属于稀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在鉴赏、把玩珍粟红石后曾欣然题词:“萧山多宝藏,珍粟红石其中之一也,石性和刻印尤佳,不逊青田之封门,南闽之田黄。”著名美术家蒋北耿先生、俞建华先生、徐润芝先生等都曾赋诗赞颂。
上世纪70年代,青田石雕大师留岳川、林耀光先生曾先后用珍粟红石雕刻了作品《塔楼》和《群马》,作为国礼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
石雕艺人琢磨红石光彩
珍粟红石被大规模开发利用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伟民村办起了一个河上蜡石艺雕厂,在村里招收了30多名年轻人当学徒,并聘请青田的艺雕老师进行指导。今年都已五十挂零的王泉元和朱尧平就曾在厂里当学徒。
“当时我还只有17岁,有5个青田的雕刻老师来教我们,我被分到了学习雕刻花鸟山水的那一组。”王泉元说,他就是在那个时候勤奋学习,掌握了雕刻的基本刀法和技巧。
自1972年拜师学艺从事石雕工艺至今,王泉元一直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刀。从雕刻印纽到仿古器皿雕刻,从临摹创作,如今他的作品终于成了一定的气候。学习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家门口的红石与古代器皿色泽相近,就仔细地研究起来:这红石分棕黑、褚红二种,而红石中又暗藏着少量的白色和黑色,这黑白二色有时以雪花点出现,有时以波浪纹出现。于是,他取灵芝为题材,雕刻出一组灵芝如意,那红石与灵芝的本色相近,再加上大小灵芝的缠绕和组合,让灵芝活灵活现,引起工艺界的青睐。
而与王泉元一样仍然坚持红石雕刻的朱尧平,精于用红石雕刻各种小品,如茶壶、南瓜等等。他说,家乡的红石是个宝,它不但色泽有特点,而且雕刻起来得心应手。只要有红石在手,坐一天低头雕刻都不会觉得累。
而印石收藏爱好者徐尧林,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起了萧山石雕艺术馆,展示500多件珍粟红石雕艺术精品,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珍粟红石雕刻的独特魅力。
红石雕刻的进退之间
“当时和我们一起进厂学石雕的有30多人,不过后来石雕厂由于种种原因办不下去了,很多同事都转向其它行业,现在还在坚持做石雕的只有我们三四个人了。”王泉元有些感慨地说。
“现在周围的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学这门手艺,因为石雕虽然可以用雕刻机帮忙,但是噪音比较大,粉尘比较多,整天低着头也非常累。”朱尧平说,之前有学徒在他这里学了大半年的雕刻技术,后来觉得太苦太累了,跑到北京去开古董店了。
目前,王泉元和朱尧平都在自己家里设有一间工作室。他们创作的作品大部分被民间工艺爱好者所收藏,自己保留的很少。
除了后继无人的忧虑外,原料红石也是令他们头痛的问题。之前由于管理不善,这种石材被外地石商偷偷采挖,流失情况严重。而现在,有关部门已经禁止对红石的开采,以保护有限的印石资源。不过,到底如何开发利用这种萧山独有的珍稀石材,相关部门也还没有举措。
朱尧平说,为了寻找合适的石料,他们也到全国各地去搜寻。不过,珍粟红石雕刻毕竟是萧山的独有特色,希望早日能够对红石资源的开采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也希望有更多的萧山人来关注珍粟红石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