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县老茶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贵州省茶科所入驻湄潭并大力推广茶树良种选育,湄潭人的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近十年来,湄潭县把茶叶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抓,茶园面积从4万亩增加到50多万亩,位列全国第二,成为贵州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县,实现人均一亩茶的目标。
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结合,破解标准不一的瓶颈
“品‘湄潭翠芽’,要先闻茶香、观其色,再观其形,品其味,上好的‘湄潭翠芽’不管泡多久,茶形都不会变。”阳春白雪茶业公司负责人黄建说。
“湄潭翠芽”的炒制工艺,主要分杀青、摊凉、二炒、摊凉、辉锅等5道工序,炒作手法则多达十几种。随着茶园的增多,翠芽茶的加工工艺广泛推广,民间涌现出很多技艺高超的炒茶师。这些身怀绝技的炒茶师逐渐自立山头,打出自己的茶品牌,色、香、味、形各有千秋。
虽然湄潭茶叶质量好,但各家作坊的工艺并不完全统一,小作坊的加工量、卫生标准上不去,茶企要壮大变得很困难。兰馨、栗香等茶企开始谋求标准化茶叶加工。
“如果还是传统手工制茶,产量上不去,工艺不统一,‘湄潭翠芽’要在全国竞争激烈的绿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那是难上加难。”兰馨茶业公司总经理金循告诉记者,去年,公司生产“湄潭翠芽”春茶10多万斤,要靠人工不可能实现这样大的加工规模。
近年来,兰馨茶业公司引进微波杀青、微波干燥、远红外提香、电子色选等技术,与浙江大学、贵州省茶科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自主研发了“电热与微波杀青新工艺”等7项专利。2007年,兰馨茶业自主研发并建成贵州首条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扁形名茶生产线。经专家评比,运用该生产线制作兰馨雀舌等扁形名茶,其色、香、味、形比传统手工制作的茶得分还高。
目前,湄潭的规模茶企加工均实现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确保了“湄潭翠芽”质量,奠定了“湄潭翠芽”的工艺基础。
省级层面指定标准为产业良性发展注入一泓清泉
根据《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湄潭县在省茶研所、省茶办的指导下,通过相关部门和茶叶企业的共同努力,历时1年,完成了“湄潭翠芽”《地方标准》修订和“遵义红”《地方标准》制定。
新《地方标准》用科学的技术指标体现了茶叶产品很强的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代表了本地区茶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实力,对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湄潭县在贯彻落实新《地方标准》上提出五大举措:一是要求企业要有主体意识;二是要求各镇进一步广泛宣传,指导茶叶企业深入学习新《地方标准》;三是以宣贯新《地方标准》为契机,落实“五统一”措施(统一加工工艺、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宣传推介、统一包装监制、统一有偿使用),强化茶叶品牌管理;四是抓住新《地方标准》实施的机会,推动大批茶叶加工户实施技改升级,实现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加工质量;五是结合茶产业发展实际,逐步有序有效推进《地方标准》的贯彻落实,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湄潭县委书记魏在平介绍,到今年底,全县茶园面积有望达到6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4万吨,产值30亿元,茶业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