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收并蓄,是重庆茶
发布时间 2015-05-27 浏览 50707 次
广为上

那么,能包容所有茶类的重庆茶行业一定好做咯?其实不然,它与全国的茶市场趋于一致,有点不温不火的感觉,所以才有了茶商们反映的“量不大”的情况。

尽管如此,茶商们还是一致对重庆茶行业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的态度。茶除了作为健康之饮外,还具备文化属性,这使得重庆的爱茶者数量呈上升趋势。饮茶的人群上至耄耋长者,下至十几岁的初高中生。重庆老百姓对精神的追求愈发重视,随着茶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全民饮茶”或许指日可待。在这市场的培育的过程中,对于重庆茶商来说,无疑存在一个很大的机遇。


但这过程又是漫漫且艰难的,需要所有茶人倾力去推广。就重庆茶商而言,平日的客户主要是老客户和客户介绍的客户。另外也有部分商家会做网络推广,主要是在朋友圈发布相关信息,但很少有商家会去做专业的传播或寻求更专业的销售手段。

销售方法,多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传播的接受面往往局限于茶圈。有多年茶行业从业经验的茶人告诉笔者,身边有些朋友受其影响爱上喝茶,但奇怪的是如今新结交的朋友都是茶友,开始走不出这个圈子。一位刚进入茶行业一两年的茶艺师表示有传播茶文化的雄心,但苦恼的是身边的朋友却十分讨厌喝茶,嫌弃茶冲泡的烦琐,更喜饮料的方便,久而久之,彼此亦渐行渐远。

笔者认为,茶商在守住老客户之时,要开拓新客户,更要开拓圈外人,尤其是年轻人,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向“全民饮茶”迈进。

茶馆之兼收并蓄——空间设计令人惊叹

综合来看,重庆的茶产业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但重庆茶馆的发展,却超出预期,直追甚至赶超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

从类型上来说,有可以喝坝坝茶的老茶馆,几块钱一碗的茉莉花茶,可以喝上一下午;有新式的茶楼,可休闲亦可棋牌;也有纯粹的清茶馆,没有半点棋牌或餐饮的元素。


茶空间设计方面,更令笔者惊叹不已,每一家茶楼几乎都是一个独立的茶艺术空间。中式风格的,比如白鹭原,传统的中国元素尽纳其中,婉如一座传统的茶文化博物馆,包容万象;主题设计饶有趣味的,比如莺花渡,茶馆内的特别设计,让茶友仿若回到莺飞草长的春天,于渡口喝茶的情形;时尚风的,比如时代天街的知竹,以轻快明亮的风格现身闹世区,让喝茶变得时尚起来;简约风的,比如江上兰亭,整体设计简约而不简单,移步即是一景,时时怦然心动。

上述提到的,只是重庆数千茶馆中的几例而已。或许还远远不能完全反映重庆茶空间设计的整体水平,无论是在南桥寺、还是京闽、天月,亦或巴国石生等茶城,随便逛逛,你会发现哪怕只有十多平米的店面都被设计得别有一番风味。

重庆的茶馆文化如此超前,这与重庆本身的文化历史有关。

有“小香港”之称的重庆,也可以说是一个移民城市,在抗战时期亦是“陪都”身份,再加上山城独特的地貌,造就了重庆人火辣豪爽的性格。这一切,练就了重庆人的包容,成就了重庆人的爱学习的特性。

另外,重庆本身就具有很深厚的茶馆文化底蕴。在解放初期,其茶馆数量就已达数千家。所以在经济日益发达,人们不必再为柴米油盐担心的今天,茶馆文化也随之兴起,而茶馆类型和茶空间仅仅是诸多变化中的两种体现而已。

有茶的地方,一切都能“兼收并蓄”

做茶即是做文化,更注重的是长期的效应。如果说,重庆的茶中有“兼收并蓄”,倒不如说这是茶本身决定的。

中国茶道的精神是一代代茶人出入于儒释道三家,融汇中国传统文化经脉,并最终着眼于茶这一天然饮品而呈现出的特殊品质。可以说,有茶的地方,一切都能“兼收并蓄”。

此行中,最令笔者震撼的是山城的火锅文化,简直遍布大街小巷,甚至有专门的火锅村。要是茶文化能像重庆火锅文化一样普及的话,这世间便也处处是净土了罢。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