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高端论坛在湄潭举行
发布时间 2015-06-04 浏览 50646 次
茶树茶叶”牌匾,鼓励他们在古茶树产品的品质上多做研究,为保护贵州古茶树多做贡献。

  杜晓帆:文化多样性关乎我们的未来

  杜晓帆,现就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任文化遗产保护专员,负责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相关工作,他就文化多样性向与会专家表达了他的看法。

  “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杜晓帆介绍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他用理查德·刘易斯的一句话来诠释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使一类人区别于另一类人的集体心理设定。

  杜晓帆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公约的目标就是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互利的方式为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自由互动创造条件;鼓励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以保证世界上的文化交流更广泛和均衡,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和平文化建设;本着在各民族间架设桥梁的精神开展文化互动;促进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对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尊重,并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确认文化与发展之间的联系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并支持为确保承认这种联系的真正价值而在国内和国际采取行动;承认文化活动、产品与服务具有传递文化特征、价值观和意义的特殊性;重申各国拥有在其领土上维持、采取和实施他们认为合适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政策和措施的主权;本着伙伴精神,加强国际合作与团结,特别是要提高发展中国家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的能力等相关内容。

  陈耀华:世界遗产视野下茶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华从“茶文化的要素特点、茶文化的突出价值、湄潭茶文化的保护利用”三个方面来围绕“世界遗产视野下茶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这个主题进行了讲述。

  陈耀华说,包括种茶制茶的生产文化,食茶用茶、民族习俗、民居建筑等的生活文化,品茶咏茶、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民族精神等的精神文化,乡土建筑文化、与茶有关的歌谣等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独特的茶林种植方式、古老的茶叶制作技术、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原始的茶祖宗教信仰、纯朴的民族性格以及蕴含其中的和谐人地关系,充分体现了景迈山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所塑造的独特文化景观,确立了有别于国际和国内其他茶文化的独特的身份辨识性。

  “规模宏大的茶园,见证了公元7世纪以来作为世界茶树起源地之一的中国西南地区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内容丰富并独具特色,保存完好且生机盎然,是世界茶文化的杰出代表。”陈耀华说,古茶园见证了人类发现并栽培茶叶这一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的突出事件。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茶祖”信仰仍深刻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这就是茶文化的价值所在。

  “湄潭茶文化,是以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为基底,以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近代台地茶园和科研、生产遗迹为主体、研究-种植-加工三位一体,古代-近代-现代连续发展,彰显和谐人地关系和探索创新精神的优秀乡土文化,是中国和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耀华说。

  孙华:湄潭茶业遗产保护随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向大家讲述了茶叶发展史:“中国文献记载的国家设置茶税是在唐代,饮茶形成普遍的生活习惯,进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应当不早于唐代。始于1939年的湄潭中央实验茶场,其历史尽管补不长,却是国家茶业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茶叶科研生产机构。“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现代茶业科研和生产的大门,对贵州乃至中国茶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湄潭留下的中央实验茶场已成为珍贵的茶文化遗产,是中国茶业发展史的实物例证。

  孙华认为,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当时的国民政府在贵州湄潭兴办“中央实验茶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源于:云贵高原是天然茶树的原产地,湄潭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湄潭所在的区域是云贵高原向四川地区的过渡地带,既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又是人类较早开发的区域;湄潭所在的播州历史上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明代朝廷在四川为茶马互市设立的四大茶仓,其中一个就设置在这里。

  “由此可见,湄潭的茶业是中国传统茶业向中国现代茶业的转折地,是中国集茶叶研究、种植、加工为一体的试验场,是中国茶业发展的一个高潮。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