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铜镜真伪辨析
发布时间 2017-06-07 浏览 50227 次
,谁占有资料全,理解的最深,鉴赏水平就最高,上当受骗的几率就小。知识要了记于心,厚积薄发。另外要看青铜实物,不但要多看真品,还要多看赝品,将其特点牢记,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

  (二)多思多想

  多思多想是一个调动大脑知识积累成果的过程,知识的积累是平时多看多想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到了这种境界,当实物在前,你才能调用所需的知识来论证实物的真伪。

  (三)多问多学

  这里的多问多学,主要是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具体讲就是要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每个鉴定收藏家都有自己独立特行、却行之有效的方法。要经常向这些人学习,把实践知识和书本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对付赝品有效的武器,否则,总是纸上谈兵。同时还要多学多问有关赝品的信息,包括作假手段、产地及特点,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多交流

  把经验丰富、始终活跃在铜镜收藏第一线的收藏家、专家、鉴赏家与铜镜收藏爱好者相结合,拿需要鉴定的铜镜实物,以鉴定会的方式,进行现场真赝鉴定、问答、讲解、演示,是帮助铜镜爱好者迅速提升鉴别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三、具体鉴定一面铜镜

  具体鉴定一面铜镜要遵循一看、二想、三摸(掂)、四敲、五嗅的具体操作程序,分别详述如下:

  (一)看

  这里的看和前面的看不是一个完全等同的概念,这里看到的是一面具体的铜镜。通过逻辑思维把积累在大脑里的综合知识调出来,有其特定的看的顺序。首先,要看铜镜的总体气质。假镜子不用上手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收藏界有句话叫“开门见山”,其相反的感觉就是“不开门难以见山”。在这种“开门”、“不开门”感觉的指导下,接着还要看锈。一件铜镜入土数千几百年,其锈色坚硬自然,层次分明,即使使用最先进的作锈技术,仍有很多破绽。所以从锈色判定是关键的一步。三要看文饰,假镜子由于铸造工艺和古代的不一样,缺乏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四要看形体、表象,现代的磨削加工工艺和古时的磨砺技术,有着极大的差别,有经验的一看就知道。第五要看铸造。古代的铸造工艺,因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时期的特点,这些铸造特点,在铜镜原始铸造面上留下非常清楚的铸造工艺特征,而假镜子均为现代工艺制造,不会超过十年历史。六要看铜质。唐汉战国都以高锡青铜铸造。质地硬脆,银光荧荧,易破碎。唐以后使用高铅铜铸造,铜质红、黄。铜质软韧,这就是汉唐多烂镜,而宋金少有烂镜的原因。

  (二)摸(上手)

  1、掂。制假工艺不能完全以假乱真的一个大难题就是重量。古铜镜埋入地下上千数百年,因化学反应,其铜质疏松,重量变轻,新仿者难以达到这种水平。所以有经验的爱好者上手一掂就大致可判定真伪。

  2、摸。铜镜作伪的重要步骤是作伪锈,很多伪锈都是用各种胶水调和颜料涂抹上去的,强度是个大问题,所有能用手抹掉的锈,极有可能是作伪的。

  3、刮。某些伪锈有相当的强度,光凭手摸不行。如卖主同意,用刀轻轻刮削,伪锈就更容易识破。

  (三)听

  经过千百年后,铜镜质地疏松,使得声音安哑发闷;新仿则质地细密,火气未褪,声音自然洪亮如锣。二者差别极大,是判定铜镜真赝的有效方法。

  (四)嗅

  闻铜镜的气味。伪镜离不开化学原料,以鼻嗅之则有化学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之气。还可以取铜锈一块,以火烧之,假锈会燃烧,产生带有强烈的化工味道浓烟,真锈则无。

  (五)想

  在以上鉴定过程中使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进行逻辑判断。要把握一个“穷尽”的原则。即把你脑子里所储存的相关知识尽数调出,倾其所有,保证万无一失。控制捡漏心理的出现,什么时候捡漏心理主导了你的情绪,鉴定程序就会乱套,那离你交学费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