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镜特点
发布时间 2017-09-23 浏览 52841 次
尺寸在10厘米~39.4厘米,它们多厚重精美,使用时或悬挂在墙壁上,或置于镜台上,用毕还有考究的镜奁存放。晋朝画家顾恺之在著名的《女史箴图》中,对使用铜镜有着细致的描绘:画左边坐着一个男子,对着一座镜台,后面一位妇人拿着梳子替他梳头。右边还有一个男子,正在微仰着头,对着另一面镜子,镜子里映出其面目。画中镜台为落地式,支杆插入镜钮中,镜台中部尚有托盘。人物身旁放置有镜奁等物。1986年江苏省在文物普查成果展览中,展出了一面汉代铜镜,其钮中插一铜质支架,与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镜台是一样的。由于这类镜台形体小,所以常用贵重材料制作,三国至南北朝的文献中就记载有“纯银镜台”、“玳瑁细镂镜台”、“玉镜台”等。还有一种放置于桌案上用的镜台,工艺效果特别考究,但时代偏晚。因为宋以后,坐具较前增高,一桌二椅的陈设渐次定型化,出现了高镜台这种家具,类似近代的梳妆台,镜子用架固定摆放在上边。大型铜镜,就是我们所说的穿衣镜,多是皇宫和王侯显贵家中的陈设。古史中关于这类铜镜的记载很多,最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的是《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的故事。文章开头便说:“邹忌修八尺有余,身体昳(音yi)丽。朝服衣冠窥镜……”邹忌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镜打量自己的形貌。据记载秦咸阳宫曾有大方镜一块,宽4尺,高5尺9寸。魏晋到隋唐间,也曾铸造特大的铜镜。晋灭吴之后,有一位大文学家陆机由吴入洛,在仁寿殿前,也看到一座大方铜镜,高5尺多,宽3尺3寸。人站在院子里,就能把全身都照得非常清晰。后来又有一个在北方称霸的胡人石勒,他宫里安放着一座大镜,直径足有二三尺,下面有纯金盘龙雕饰的座子。隋炀帝在扬州迷楼过着荒淫无耻生活的时候,有一个佞臣叫王世充,因为进献了一座铜镜屏,讨得炀帝的欢心,被提拔到江都通守的重要职位。唐中宗李显,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公元706年一709年),也曾命令扬州的铸镜工厂,铸造方丈大镜,另制作一根铜柱,嵌上许多金花银叶,把这方丈大镜安顿在楼上置于宫苑中。中宗骑着一匹骏马,对着这座宝镜,照看自己骑在马上的雄姿,非常得意。(以上见《古今图书集成考古典》第二百二十七卷引陆士衡文集、鄴中记、河洛记及朝野佥载)。但这类大型铜镜的实物,我们却有很长时间难觅其踪。直到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公社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一件西汉武帝前后的长方形夔龙纹多钮大铜镜,才使我们见到了大型铜镜: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

铜镜不但要时时擦抹干净,而且还得常常去磨光,才能够保持光亮如新,照出影像来。磨镜在从前是一种专门职业,和现在磨刀剪的工匠们一样。操这项职业的人,手里拿着长约5寸、阔2寸5分的几块铁片,好像拍板的模样,沿街敲打着,妇女们听见后,即可出来磨镜,这叫做“惊闺”(见《事物原始》)。古代绘画作品上就有描绘这一景况的:画中磨镜者蹲在地上俯身于磨镜石上磨擦铜镜,一妇人手捧铜镜立于一旁等候。1982年7月,在四川彭山县亭子坡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中,出土了一件磨镜砖。砖为细泥灰陶质,呈圆形,直径26厘米,厚3厘米,磨面光滑平整。据发掘报告称,出土时砖的磨面上尚残留有少许墨色粉末及水银细粒,砖背面凿有由外到里的三条方向相同的弧形斜面棱槽,长7厘米~9.厘米,宽6厘米~7厘米(《南宋虞公著夫妇合葬墓》,《考古学报》1985年第3期)。

3.装饰华美

铜镜上的纹饰雕刻手法多种多样,无论是线雕、平雕、浮雕、圆雕、透空雕,都显得非常细腻生动。

纹饰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从几何纹饰到禽鸟花卉,从神话传说到写实图案,天上人间,人神杂陈,动物植物,交织并列,构思巧妙,包罗万象。早年绍兴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汉代“伍子胥画像镜”,就是一件绝好的作品,镜背四乳分成四区环绕配置图案。第一组有铸铭“越王”、“范蠡”,二人席地而坐,相对交谈,表现范蠢在出谋划策,让越王勾践使美人计;第二组为着长裙的二女,有铸铭“玉女二人”,表现越王以玉女二人贿赂吴太宰伯嚭(音pi);第三组铸铭“吴王”,吴王坐在幔帐中,左手微举,表现吴王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决定将伍子胥赐死;第四组一人须眉怒竖,瞪目咬牙,手持长剑置于颈下,铸铭“忠臣伍子胥”,表现伍子胥被逼自刎。整个图纹采用浮雕手法,形态生动,惟妙惟肖,概括性极强。

早在商代,工匠们为了增强青铜器的装饰效果,就已经掌握了嵌赤铜工艺。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细加工中的错金银、嵌红铜、嵌松石等技术更为精湛,用红铜、金、银的丝或片以及松石,嵌入器物内,镶嵌成不同的纹饰和图案。现已出土了许多这样的铜镜。四川省涪陵出土的“嵌松石透纹方镜”,镜背为四夔形,葬身有鳞纹及细致的短线条,夔纹之间填人绿松石。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金银错虺龙纹镜”,在钮座与边缘之间有六个虺龙缠绕,龙体有“金银错”花纹。边缘为一交叉涡纹带。嵌入的金银丝细如毛发,工艺极为精密,可谓巧夺天工。它既是优美的工艺佳作,又用艺术纹饰表达了祈福的含义。

总之,古代铸镜工匠,在长期的生产中,不断积累铸造铜镜的经验,使技艺达到了娴熟的水平。他们用智慧和创造才能,创造出的许许多多精美绝伦的铜镜,使今天的人们在欣赏和研究这些精湛的艺术品时,不能不为古代的灿烂铜镜文化而赞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