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鉴定与辨伪
发布时间 2018-06-05 浏览 49934 次
已收录了伪器。元、明时代仿制的青铜器,大多制作草率,一般不难检验。自清代以后,对青铜器的收藏与研究十分深入,专著达百种之多,这同时也刺激了古玩业,自乾隆起,已出现了以牟利为目的的蓄意作伪行业。

当时收藏家很注重铭刻,有金文的器物倍受青睐,故金文作伪成为青铜器作伪的千个重要方面,有的甚至将真器刻上伪铭以求高价,这在平面器物如剑、戈等兵器中发现较多,因平面器物容易刻文。也有一些口大的鼎、篡刻铭文也比较容易。另有整器皆伪的,如晋侯盘,腹内底有金文550字,超过了毛公鼎,本来可算是所有金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据考证结果,该器连盘带字都是伪造的,它于1870年流至英国,后被英人蒲舍尔收入《中国美术》一书中,现原收藏的博物馆已不再陈列了。

金文辨伪,须注意几点:第一,商周青铜器铭文铸造,系另外制范嵌入主体内范中,一般嵌得较平整,周围无明显痕迹,也有少数较粗糙的,整块铭文稍突出器物的表面;第二,长篇金文,一般横直都较规整;第三,西周早期的金文字口内俱均匀无光感,字体笔划的转折处呈自然圆势;第四,早期伪刻金文不注意锈斑的连续特点,而原真器腹内底形成的锈斑,在器表和字口内应分布得很自然;第五,看金文的内容及字体,如晋侯盘的内容系抄改自《尚书》、《左传》,字体仿散氏盘,兼参以石鼓文,书法拙劣。如有一件西周早期的兽面纹篡,器真铭伪,铭文系抄自一件西周中期的己侯篡,两相对照,可看出破绽。也有的是将原真铭加长,这种作伪大部分都不难判断;第六,注意字口内有无假锈。商及西周青铜器多以范制铭文,春秋晚期以后,铭文多为刻上去的。当时以玉制小轮琢磨刻制而成,字口光洁,无笔意而有磨痕。后世以刀刻,留有刀痕,且因氧化的关系,在锈迹上刻手作伪,常有爆裂,露出青铜本色,故作伪者便在字口内做假锈,一般以漆填入,颜色虽同但质地与真锈有别;第七,真铭文往往有一种字口孝底部大的感觉,而早期刻凿作伪者却以同一宽度的凿子凿出文字,故而使字口宽狭相等,看上去较为呆板。

金文的辨伪还须掌握标准字形、书法风格、文法词汇等许多相关知识。对于直接发掘出的同时代器物当然尽可放心,而宋元以后器物即使来自墓葬亦须谨慎。特别是对于那些无原器而仅见金文拓片的要仔细辨认。即使是有原器但因故拓片很少的,亦有作伪可能。如毛公鼎铭拓片,最初因原器深藏不露,故每纸竞高达一百两银子,于是便有伪刻本出现,须与原拓真件相较方能看出破绽。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