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早期表现酒神的画面中,或多或少地都有葡萄伴随左右,但均以写实为主,尚未形成装饰图案。在人类图案装饰的历史中,最先出现的就是以表意为中心的图案,“它们的创作初衷并不是为了装饰审美(至少不完全是),而是具有诸如避免灾害、图腾崇拜、祈祷猎获、威吓敌人、表示等级、吸引异性以及血缘标记等作用和意义。”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那些较为写实的东西逐渐程式化,向几何形纹饰过渡,最终形成了既规则又富于变化的装饰图案,甘肃靖远出土的这件神像纹银盘,就是一个代表。
银盘制作的年代,按照专家的意见为东罗马帝国早期,即公元4世纪左右,也称拜占庭时期。此时的东罗马帝国继承了古代西方的艺术传统,同时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各种工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件银盘在最突出的中心位置上装饰了年轻的狄俄尼索斯像,表明这是一件与酒神有关的器物。又在紧邻圆心的第二层,安排了十二个头像,共有六男六女,表现的是奥林匹斯山的十二位主要神祇,如宙斯、赫拉、阿波罗、雅典娜、阿弗洛狄特等,表明酒神属于宙斯统治下的神族。而在盘的外围,则装饰了和酒神密切相关的葡萄纹饰。此时的葡萄纹已经完全图案化,在用葡萄蔓编织成的几何形图案中,繁缛的葡萄纹华丽而富有韵律,其间还穿插虫、鸟、动物等,使画面在规矩划一中显现出一些生气。类似的图案还出现在山西大同出土的一件同是东罗马时期的鎏金高足铜杯上,在铜杯的腹部满饰葡萄枝叶和葡萄,其间有童子五人似在采摘葡萄。另外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土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大理石柱以及伊兹迈特出土同一时期的石雕栏柱上,都有以葡萄纹衬底,穿插人物、动物及禽鸟的纹饰。说明源于酒神崇拜的葡萄纹饰已经成为一种装饰性图案,应用在实用美术之中。
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种纹饰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唐代铜镜中的葡萄瑞兽纹饰,被称作瑞兽葡萄镜或海兽葡萄镜。这种铜镜出现于唐高宗年间,在武则天时期颇为流行,至玄宗后期渐渐消失。瑞兽葡萄镜以圆镜为多,也有少量方镜,镜面一般分为内外两区,内区装饰瑞兽和少量葡萄纹,瑞兽的造型与自然界中的野兽不大一样,但有着一些野兽的特点,例如体型较粗壮的似虎豹之列,体型较修长的似狼狐之属。早期镜子中的瑞兽较少,约有四、五个,晚期增至十余个,兽间有葡萄蔓枝和果实。外区在葡萄蔓枝和果实之间装饰飞禽和蜂蝶。
关于这种葡萄和瑞兽结合成的纹饰,曾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很大兴趣,并作为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虽不能完全达成一致,但有了初步的共识,即认为葡萄纹样来自波斯与拜占庭,进入中国后与四神十二生肖、瑞兽等纹样结合起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饰纹样。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是很权威的,揭示了此类纹饰的来源及变化。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揭示纹饰的含义,即葡萄与兽结合这种奇怪的组合到底意味着什么?
通过上文的举例和论述,笔者认为把葡萄和兽类组合在一起,应该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崇拜。也就是说在早期的酒神崇拜中,葡萄纹作为伴随纹饰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后来不断发展,葡萄纹逐渐形成规则的图案,而且在葡萄间穿插禽鸟、动物和人类。这种组合仍然含有很大的表意功能,人们想表现的是大自然的和谐优美,同时也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图案的装饰审美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于是渐渐脱离了酒神的范畴,成为一种装饰图案,应用在金属、陶器工艺和建筑中。这种纹样传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的瑞兽纹相结合,被装饰于铜镜上,形成一种在众人看来非常奇怪的组合。通过对这一纹饰寻根求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它一点都不奇怪,它是东西方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国栽种葡萄的历史非常久远,新疆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种植了葡萄,新疆出土葡萄纹陶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史书记载说葡萄是在汉代由西域传入中国的,这实际上也并不矛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而葡萄就是在此之后传到了长安,据说长安的上林苑就栽种了葡萄。虽然内地在汉代就有了葡萄,但毕竟非常稀少,不可能成为人们创作的对象,因此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几乎看不到葡萄纹饰。那为什么唐代 首先在唐代出现葡萄纹,我认为与唐代的开放精神有很大的关系。唐代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