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阗玉与大玉瓮的制造
蒙元之时制造了闻名于世的渎山大玉海。这是玉器发展史上的壮举。一则改变了传统的用玉观念;一则以此炫耀国力。乾隆读《辍耕录》及《金鳌退食笔记》,知此物沦为西华门外道人贮菜器,颇震惊,以千金得之,设于北海承光殿,异常喜爱,一再题咏。新疆平定后,玉石西来之路贯通.乾隆知和田产大玉,欲造大瓮,与蒙元比高低,“悉有产玉之山孕玉之水,盖水孕者精而山产者钜,因命舆致一山产者为玉瓮较承光殿所没者质美而工精”,但“质美器钜乃过之,虽弗侈言怀畏.而较有无为胜,此吾所以为幸也。”并于庚寅之春与诸翰臣联句(见清高宗《御题文二集》卷十四之)。上述玉瓮乃乾清宫东暖阁陈设,置于紫檀木座上,内外遍刻词句,并有御制诗文,瓮之内膛略小,使用之时也贮水无多,因而陈设是其主要用途。
宫廷内现存最大玉瓮为乐寿堂南山积翠玉山并立的福海云龙玉瓮。其形巨大,依材势而造就,上部略阔,外雕玉龙,盘旋而凸起,原玉料重约五千斤,玉质青碧而兼有青白,似两色岩浆搅合而成,内膛颇大.取出玉料本应很多,但宫廷遗玉中未见以此种料成器者。可能是利用玉中白色有似古泌之处,拿去仿制古器了。此瓮为和阗玉作品,色泽浑厚占朴。乐寿堂以其室内木装修华丽讲究而占清代宫廷内室华丽之首:有大玉瓮及玉山陈设,瓮内又可贮水,对调节室内气氛及以备不虞都足有儒的。
清宫档案内多有取新疆玉制玉瓮的记载。一些作品已不知流落何方,紫禁城内存瓮除七述2件外,还有2件碧玉作品,一为故93382,碧玉云龙瓮,其形椭圆,宽腹敛口,高27.7厘米,上部一小口,56.8×41厘米。其下有铜座,铜座下又有木座.一为鱼龙式瓮,瓮身呈圆桶状,直璧,外雌鱼龙、人物,作品较大,长90、宽70、高近50厘米,制造规范,需用较大玉料日_进行大量剔除才能制成。
2.和阗玉与宫中陈设的大玉瓶
大型玉瓶足清代宫廷使用的重要陈设。陈设性玉器皿在宋代就已出现。明代主器中瓶、壶、炉等器皿很多,陈设兼实用,但一般都不太大。存清宫遗玉中有相当数量的玉瓶、壶多为仿古样式。同其他时代的仿古玉彝器相比,清宫使用的仿古瓶、壶体积略大,玉质又好,有非常明显的陈设效果。
清宫廷使用的玉陈设中,有很多兼有实用价值的作品,如阔腹的奁盒,簋、炉等,同这些作品相比较,玉瓶应属纯粹的陈设用品。清代宫廷讲究室内陈设金、瓷,漆、珐琅等各类器物中,大件作品不断出现,这些作品的制造材料一般都不成问题,只需解决财力和工艺技术即可。但玉雕大型陈设的出现却要有待于玉材来源的解决。和阗玉的大量人进,为大型玉雕陈设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清宫廷使用的陈设性玉瓶,按其尺寸大小可分为三类。一类为高度在40厘米以上者,为大瓶。一般为仿古样式,无盖。二类为高度超过20厘米而不足40厘米者,多有盖,或仿古,或应时,用玉好,制造精,属宫廷玉器中的精品。再一类属20厘米以下的小瓶,多为实用者。一类大玉瓶在明以前的玉器中未见实物,或有文献谈及。应是清代宫廷使用的高档次特殊陈设品。这类大瓶又可分为两种,一种宽度较大,近似于扁瓶,但有一定厚度,体积较大而纹饰简单,使用时的陈设效果往往同玉材的优劣关系密切。一种整体呈柱状而腹部凸起,这类瓶的纹饰多为厚雕,且较复杂,横截面或为方形,或为圆形,如故宫收藏的碧玉兽面纹长方瓶。高48、宽23.5、厚15厘米(新7452),瓶口、瓶身截面皆为长方形,瓶腹有浅浮雕兽面纹图案,瓶底阴刻“大清乾隆”仿古款。目前,故宫博物院存有这类清代大玉瓶卜数件,皆为和阗土,这类大瓶的制造足在和阗玉大量贡入宫廷的条件下出现的。由于大瓶的体积较大.表面滑而少起伏,因而对玉材的要求很高,最一般的要求是色泽一致而少绺裂。采玉时遇到的常规情况是:玉材若大则易出现岩层叠压,绺裂与色泽差异很难避免,因而玉瓶越大,玉材越难选择。
传统的观点认为和阗玉分为山料玉及水料玉两种,河捞玉乃山洪将山上之玉带下,儿经碰摔,有绺处已裂断,因而玉料较小,呈子儿状,少绺。山料玉直接采白玉山,料大而多绺,色泽不一致。但清代制造的大玉瓶,无河捞玉之大料可用,只能于山料玉中精选少绺及色泽一致者为之,这样的山料玉本身也是非常难得的。清帝乾隆对这样的山料玉给予了极大的欣赏。故宫博物院藏新7513号大玉瓶,高40.5、宽27、厚14厘米。碧玉,仿古样式,细颈粗腹,截面椭圆形,颈两侧有兽吞式耳,耳下挂活环,瓶腹饰兽面纹,兽面的上、下方各有一周由涡纹及夔纹组成的带状纹,瓶颈刻有乾隆题诗:“山产似水产,今壶法古壶,意存殷传训,制命玉人图,周只长尤突,吴工巧法诬,神魑刻蜿蜒,饕餮义同符。”署“乾隆甲寅御题”并“八徵耄念”“自疆不息”二印。诗中说明此壶用山产玉料制成,赞其玉质与水产玉料相似,并道出玉瓶为苏州制造。由此而知,清代宫廷陈设的大玉瓶,多是用新疆和田山玉料在苏州加工制成的。
3.和阗玉为大玉山的制造提供了条件
玉山是网雕的立体景观,制造时往往依玉材的形状雕作山形。辅以人物、建筑、流水、林、涧表现一个特定的主题,现在发现的早期的此类作品是宋、金时期所制,但作品的体积很小,底面又不平,是嵌于器物上的炉顶。真正意义上的陈设为极少数。玉山的大量出现是在清代。山子是清代宫廷玉陈设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制造山子的玉料常见的有两种:一者玉材本身色泽变化较多,制成器物时不好看,只宜利用颜色变化制成山林景色。一者玉材外形奇特,取材制器则去料若多,有失天趣。清代玉山的大量出现是在和阗玉提供了充足的玉材的条件下完成的。其中最为壮观的是大型玉山的制造。清代宫廷制造了一批大型玉山陈设,以大禹治水玉山最为著名,玉山之料,重万斤,制成后置于铜座上,高逾2米,陈设于珍宝馆内乐寿堂后室。另外还有南山积翠玉山.玉料重约3000斤,现设乐寿堂,会昌九老玉山,高1.45米,关山行旅玉山,高1.3米。玉料重量或可超过千斤。这些作品部是用和阗玉料制造的。玉料属超大型玉材,这类大型玉陈设的制造,在中国玉器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4.嵌玉家具
嵌玉家具在明、清两代十分流行,所嵌玉料、彩石、品种甚杂,尤其是明代作品,带镶嵌者极少,其原因在于可用于镶嵌材料的缺乏,清代宫廷中镶嵌装饰家具出现了多样化倾向,有多种多样的嵌玉桌、凳。床等。乾隆二十四年后,和阗玉的大量供应为嵌玉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在造办处的组织下,制造了一批大型且精致的嵌云家具,典型作品为宝座,屏风,挂屏,座屏等。很多作品上嵌有大面积的方形玉版,玉版透光而不透明,其上浮雕花纹,图案若隐若现,有很好的室内装饰效果,这类嵌大型玉版家具,是清代之前、之后所未见到的,而宫廷家具所嵌玉版,皆以和阗玉制成,是和阗玉的大量贡入,为这类家具的制造提供了材料。
四、和阗玉促进了清代宫廷典章、宫廷文化用玉的发展
清代宫廷玉器的发展是在传统文化影响下进行的,与宫廷文化,典章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充分的材料供给与加工技术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和阗玉与宫廷文化,典章制度关系密切。首先,宫廷文化的发展对和阗玉材供给提出了较高要求,其次是和阗玉的特点适合这一需要,体现了宫廷的用玉观念,在整个清代宫廷玉器中和阗玉成为首选材料。
1.和阗玉与宫廷玉礼器
在传统的用玉体系中,瑞玉和礼器用玉占有相当的地位。《尚书舜典》有“辑五瑞”之言,其传“舜敛公侯伯子男之瑞圭璧”。将玉瑞释为五等瑞圭璧,《周礼春宫》又有以玉作六瑞“以玉作六器”。之说。所谓六器亦为圭,璧,琮,琥类玉器,六瑞与六器是关系到国的玉器.是历代统治者制定礼法时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有清一代,社会即将进入现代的门槛,较之上古时期,宫廷制度有了非常的变化,对于传统的六瑞、六器制度并不那么重视,对于瑞玉和礼器,清代宫廷做了下列两点,一是在特定的场合,按传统加以使用,二是把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学习,研究收藏。《清文稿》卷八十二吉札记“祭品,……玉、帛、牲牢、玉六等,上帝苍璧,皇帝祗黄琮,大社黄圭,大稷青圭,朝日赤璧,夕日白璧,旧制社稷坛,春秋常祀用玉,祷祀则否。乾隆三十四年,会天旱祷雨,渝日“玉以成荫嘉古,俾免水旱偏灾,特敕所司用玉将事,自此为恒事”。此记说明清代宫廷在吉礼中使用了圭,璧、琮等礼器,我们现在还不能确认实物作品,而圭、璧两类器物是很明确的,清代宫廷遗玉中有两类璧,一类为古璧,较好的作品一般都嵌在屏中做室内装饰,一类为仿古璧,主要为和阗玉作品,其中一些较大,刻有宫廷制造年号。现知最大的玉璧为和田青玉制成,嵌于内廷养仙殿门前的铜影璧上。清宫廷档案中有很多关于制造使用玉圭的记载,乾隆帝对用和阗玉制成的圭非常喜爱,一些大玉圭上刻有御制《措圭说》《圭瑁说》还在成组玉圭的盒子上刻了《五瑞说》。现知清代最大的玉圭为乾隆三十六年御赐岱庙之圭,为和田青玉制成,高92.5、宽29.5厘米。清代玉圭、璧的主体为和阗玉作品.和阗玉的开发为宫廷玉礼器的使用提供了条件。
2.和阗玉与宫廷雅乐
宫廷的各种活动中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各种礼仪活动和祭祀活动中都要奏乐,而宫廷雅乐,丹陛大乐中特磬与编磬是必不可少的乐器,同竹丝革匏及金属乐器相比,磐的声音清越悠远,独具一格。磬的形状为片状折尺形,尺寸不同而声色不同,使用时将其悬挂,敲击出声。可制磐的矿料很多,古来最崇石磬,清代还使用了灵璧石磐,音色皆小如和阗玉磬音色好。和阗玉磬是磬类打击乐中的珍品。
明代宫廷已有和阗玉磬使用,清代宫廷使用时将其改刻了年款,这批磐的尺寸较小,音量自然也小。乾隆二十七年始,清宫系统地进行了制造和阗玉特磬,编磐并用和阗玉磬取代灵璧石磬的活动。
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十月十一日造办处接得乐部行义一件,称先时“……成造特磐所有御制磬铭,遵旨俟和阗玉送刮造成特磬再行镌刻,其款式另行行绘。”现时差钦送到玉石磬料40件,奉旨,乐部将特磬款式成造木样呈览,请旨,乾隆日:“知道了,照此样做。”十月二十六日,乐部又请旨将制造33面特磬之料发往苏州“精细制造”。
同以往的卡磬相比较,清代制造的玉磬大了许多。乾隆四十年造办处档案计特磐尺寸“黄钟:股修一尺四寸五分八厘,股博一尺九分二厘.鼓修二尺一寸八分七厘,鼓博七寸二分九厘,厚七分二厘九毫。”而土料尺寸则更大,乾隆三十六年“叶尔羌办事大臣其成额送到磬料青玉三块,内一块重四百斤,一块重三百四十斤,一块重一百六十斤……奉旨,此三块内一块重四百斤交如意馆,其二块做成太簇特磬二面以为圆明园,紫光阁二处乐器内换用”。
太簇在特磬中还并非最大者,由其所用玉料之大可知清代玉磬之大。
乾隆四十年,宫廷又一次派员去叶尔羌采办制磬玉料。先是皂帝传旨玉匠邹景德挑选可制磐之料,结果“银库内之玉做编磬者有,但颜色玉情不或一,又兼俱有柳道石性,俱使不得”。又传旨“将从前跟德魁去过之人派往叶尔差办玉磬料,钦此。”此次采办玉料子计“应办宁寿宫添设青玉特磬二份计二十四面,备料一份计十二面,编磬二份计二十四面,备料一份计六面”。乾隆四十一年五月军机处奏交玉料,档案记:“今该处初次送到磬料可做玉磬三十面”,乾隆命发件苏州,又传旨:“其余未到之磬料,俟其陆续到时照此次第发往苏州织造一例成造”。
对于宫廷使用的玉磬,37年造办处曾进行查补,得知:“热河中和乐器内之特磬乃全份十二面俱系青玉成造,环丘坛等九处内旧有玉编磬三份,新造六份系青玉成造。”而朝日坛等十六处特磬中有灵璧石器物.分次换下。
3.和阗玉与宫廷使用的玉佩
中国的许多民族都有佩玉习俗,清代宫廷内佩卡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有相应的习俗、制度。在宫廷遗玉中有大量的下佩、坠、下头饰,这些作品制造精致,用玉精良,继承了明代制玉的传统工艺。存器物造型及加工精度上又有较大发展。宫廷玉佩的制造在嚎熙时已经进行,乾隆时进入高潮。“乾隆玉佩”征清代是官史、十人追逐的对象。在现今也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乾隆玉佩的特点就在于玉好工精,而其巾最著名的是一批带有“乾隆年制”款及千字文序号的玉器,这批玉器的制造大约在乾隆中期或后期,嘉庆时又有仿制。日前见钊的序号84以后的玉器都属于玉佩类。以白玉或青白玉作品为主,而作品所用之玉应为新疆和阗玉。这一点在乾隆为二件白玉斧佩所题之诗中有明确说明。白玉斧佩二件,为故宁90708、故字90709号,佩装于册页式匣中,匣上分别刻有“纽佩昭文”“浮筠贲色”等题词,二件斧佩一样,高1 8.8、宽7.5、厚0.6厘米,佩形似斧,中部饰人面纹,人而的下侧为孔,上侧有乾隆题诗“和阗玉虽多,如脂亦难致。兹质实琳琅,无瑕葆精粹。相材做斧佩,刚柔协中义。隐现刻夔纹,缛采法古制。迩来俗工辈,时样翻新意。器牟贵贾,呈进率棉弃。斯亦玉之厄,是用五字刺。”署“乾隆御题”。从诗中可以看到宫廷对和阗羊脂玉的高度评价和对和阗玉佩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