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闪石玉及其玉料来源
发布时间 2019-11-13 浏览 50999 次
先生在《中国古代玉器起源初谈》中指出:“界定玉的性质,是讨论玉器起源的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文物出版社楼宇栋先生转告笔者说:“出版考古报告,要求鉴定玉器的玉质。”因为它牵涉到石器和玉器界定的大问题。为了避开古玉概念的学术争议,采用矿物岩石学的名称(例如闪石玉和蛇纹石玉的概念)及其现代科技手段,来鉴定和研究古玉质的方法,行之有效,而且并未同古玉有关其他概念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2.以研究闪石玉为主兼顾其他玉料来源中国史前出土玉器很多。

安徽省文物局张宏明、李静《浅论中国史前玉器的历史地位》指出:“史前玉器总量应不少于20万件。” 其玉质按矿物岩石学的概念归纳有闪石玉、蛇纹石玉以及绿松石、玛瑙、玉髓、萤石、煤精、石英岩、大理石等,个别有孔雀石等,至于那些致密的玄武岩、硅质板岩等古人是否也有视其为玉者,则另当别论。虽然史前古人使用玉材不像今天这样规范,但主要还是闪石玉、蛇纹石玉、玛瑙和绿松石最为突出。目前主攻闪石玉的方向,无可非议,但其他玉料的来源也应引起重视。笔者曾对史前出土的绿松石初步研究发现,绿松石由西向东传播,而且北方先民比南方先民更喜爱绿松石。新疆哈密戈壁滩里发现的古绿松石矿山,已引起考古界和地质界的重视。

3.史前新疆和阗玉何时进入中原的问题杨伯达先生在《古玉史论》中指出:“和阗玉东移早于距今6000年以前的情况,没有掌握任何资料。” 提出6000年前,主要依据是有人认为,仰韶文化玉器玉料有来自新疆者,但从上述测试和研究资料看,史前新疆和阗玉是否进入内地,依然是一个悬案。新疆唐延龄等通过化学分析指出新疆和阗玉化学成分中FeO小于2%,碧玉大于2%;微量元素有Bi、Be、Cu、Sn、Pb、Zn、Mn等,而Cr、Ni、Co、Ti等含量极微或不见,反映出和阗玉与蛇纹石型闪石玉的不同,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杨伯达先生指出:“和阗玉在原始社会向东已沿着罗布庄、罗布淖尔和库车等南北两路经河西走廊入关中地区,此后又向东南推进到殷都。” 和阗玉是我国玉材的精英,“玉石之路”对我国玉器发展影响很大,弄清他的源头,意义深远。

4.影响系统地研究上述课题的困难因素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古玉玉质其原料来源这一重大问题,涉及古玉器取样及已知产地玉料取样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前者尽管个别方法可以无损测试,但许多手段仍须一定重量的试样,按照日前考古界的严格规定,则难以满足有代表性取样数量及个样重量方面的要求。后者取样相对比较容易得多,困难是在如何发现玉料的新产地上。因此可以预想这一课题只能一方面设法,力能所及,自创条件,寻找机遇艰苦地做下去;另一方面敦促政府及有关部门出面,从法规上经济上支持这一重大的考古研究(包括有关学府和科研单位的科研立项)课题。资金来源由政府(如辽宁省等)出头、学府和科研单位立项(如考古所、北大、港大和台大等)以及企业资助等(如仪军电缆厂)等。

5.此项课题对玉器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性玉器起源于石器,玉起源于石,界定玉质是研究玉和石分化的前提和基础。玉的出现可以满足古人的精神需求。新石器时代的主体玉料是闪石玉(有人称其为“真玉”),可见古人识玉能力之强。史前先民获取玉料,主要是“就近取材”或“就地取材”,其中是否有商品交换乃至战争掠夺,值得思考。本土或邻近地域产出玉料,是玉器起源并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的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玉料质量的要求会逐渐提高,不会局限于“就近取材”了,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后,新疆和阗玉一旦进入内地,就会逐渐占为统治地位。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不够,许多问题不是我们这一代人都能一下解决得了的。为了发扬大中国玉文化,笔者坚信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定会成果累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