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玉论”(七)
发布时间 2020-05-13 浏览 50394 次
些东西是不准在市场上买卖的。道理很清楚,金玉龟贝、瑞信宝单、牺牲珍宝、礼神器具都是朝廷所用,是国之重典所在,属政治用品范畴,当然禁止流散于市场。总之,工作财货之用,在历史上确曾盛行一时,并将永远留存于我国的玉文化之中。

⑥军用玉器

所谓军用玉器,主要指两样东西,一样是牙湾,另一样是玉制兵器。《周礼"典瑞》曰:“牙湾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这说明古时将帅是以牙璋作为调兵遣将的凭信的。

牙湾因其下部琢有玉齿,象征着用兵之意,所以用牙境发兵。兵用瑞信从单件开始,后来随着需要发展了合符的做法,即以两半相合为一符。古代常见的玉制兵符有玉虎符、玉贼符、玉鱼符、玉鹤符等,再往后则有金属制兵符了。

玉制兵器古有玉刀、玉链、玉斧、玉钺、玉戚、玉矛,还有射箭时保护手指的玉绥。辽宁三官甸子墓葬还曾出土了一件玉臂甲,是套在手臂上用来护臂的,由此可见古时兵器名目繁多。不过,这些兵器并不是用于战争中直接砍杀,而是多作为仪仗之用。在有关治军或誓师征战的仪式中,在天子或统帅的身后及周旁,陈列着玉兵器仪仗,更壮其声威。由于“三礼”的著述者遵循兵器不载于典章的原则,所以在“三礼”中没有关于玉兵器的文字记载。至于牙掉的人典,则是因为璋系瑞信器具而已。

⑦节用玉器

节用玉器是指在邦交礼仪中所使用的瑞信玉器。《周礼"掌节》曰:“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玉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

西周和春秋的分封制度,承认诸侯为古封国的国君,并在其封疆的领域之内世代掌管统治大权。但诸侯必须定期向天子述职朝贡,按时上交贡赋和服役。按《周礼》的规定,凡属天子的国土和分属于诸侯的领地都称为邦国。这样,在国家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都有正常的活动交往。以至于邦国与邦国之间,凡使臣往来,都必须出示一种凭据,既作为身份的证明,又作为意愿的表示,这种凭信就叫节。按《周礼》的说法:“守邦国者用玉节。”这个邦国指的是天子的领土,是整个国家的范畴。也就是说天子之节是玉制,称为玉节,代表的是国家的意愿,在玉立之内无所不通。至于在诸侯领地或地方城市的范围内,则规定使用角制之节。

掌节是掌管各种符节的官员,隶属于地官司徒。他的职能是负责掌管各种符节的形制和用途,即以辅行天子的命令。周制规定掌节的最高官员为上土,总编制为34人。其中“上土二人、中土四人、府二人、史四人、青二人、徒二十人”。节的使用是统治集团之间的凭信和信息传递,是一种涉及范围较广的经常性行为,所以规定这样一种机构是不足为怪的。

天子的玉节主要是指珍圭、谷圭、碗圭、琐圭、牙湾五种瑞信玉器。牙湾是专用于调兵遣将。其余四种圭形玉器多为天子对诸侯及臣下处理国事时使用。这些内容在前文已做了介绍,不再赘言。碗。谈二圭的作用较为突出。惋圭的造型没有棱角,呈浑圆状,用以治理德行、亲善和好,是表示和平的象征,常用此表达化干戈为玉帛的愿望。琐圭的形制却正与魏圭相反,其左右两角棱有锋,锐利逼人,用以向犯上的臣下做兴师问罪之举,是诛讨、凶杀的象征。当国事需要时,天子将谈圭授予使者,命其代表国命,对乱臣行使警告、责罚、宣战以至发兵檄讨之事。古时讲普天之下莫非玉土,在玉土的范围内,若要通行,必须持节。

但有节还不行,还要和“传”共同使用,作为证明。“传”也是一种信符和凭证,相当于文字形式的东西,如竹书之类。有节无传不准通行,无节有传也不准通行。玉节的使用往往有一定的期限,用毕要按时将玉节上缴。如果行动者没有节,一旦捕获即投入狱中。

节的使用在周代名目繁多。就制节的材料而言,除上述五节和角节而外,尚有金属制节。就节的形制而言,各邦国均各有自己的特点。譬如镇守邦国的诸侯就以各自不同的特征制节。山地之国多猛兽,便以虎威为标志,制为虎节;水族之国多鳞族,便以龙神为标志,制为龙节;平原之国是人口密集之地,故取人形为节。这些节都是五金制造。就节的使用方式而言,有出入关隘使用的符节;有货物通行使用的变节;也有道路通行使用的彼节,但大多不是玉制。

总之,节的使用,是原始图腾文化遗留的痕迹之一。夏商周三代时期的玉节,更是我国玉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运用形式。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