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玉论”(八)
发布时间 2020-05-15 浏览 51179 次
按规定必须用左手,而不能用方于。根据国的传统观念,以左为上首,代表阳,执玉必须:最上首方为正确。当需要行走时不可大步跨越不能跑步前进,必须是不紧不慢、小步前进。当足跨出,后足立即跟,两足紧紧相连,有如车之运转,连续而不间断。这一条规定虽然并不难到,但细想起来,其减慢诚恐之状如在眼前,古人对玉的态度可谓是敬之而又慎之矣。

其四曰:“君无故玉不去身,人上无故不撤县士无故不撤军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诸侯加特殊变故,玉不能离身。大大级的官员如无特殊故,个能去掉身上的侃饰。士如无特殊变故不能去攀瑟。也就是说,是永远不能离身的。

第三个方面是用玉尚慎。一枚瑞玉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用的,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抓有规定如果用的不适当,说不定也有杀身之祸。这当中有很严格的规定。根据《礼记》的论述我们发现两个重要的区分,一个是公礼和私礼的区分,免一个是喜事和丧事的区分。

关于公礼和私礼的区分,《礼记"都特牲》一段话;朝几大夫之私见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以申对也。不敢私觐,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觐,何为手渚们庭。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二君也。

朝觐原是诸侯朝见帝玉的专之间春天刚为朝,秋天前见为“觐”。这段引文中的“时既有朝见之解,又有拜见之意。将这一段引文刚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关于测觐的规矩,大夫和拜见之事,这不减礼的范畴。大夫执夫到邦国去执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执行玉命。不敢私自去行拜见之礼,是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忠心和对话候的敬意。因为如果在私宅行私下拜见之礼,那怎么能成为代表国家的大堂礼节呢?作为天子之臣下,心中只有一个国君而绝不敢有二心去做私人外交的。这是一段关于外交礼节方面的政策规定。大夫受国君之命,担任特命全权代表,执持命圭出使外域。他行觐见之礼,出示玉器,是表示代表天子的意愿。如果违反了这一条,就不是代表国命。为人之臣,应忠心耿耿,不可有二臣之心。这一条是说在执玉行礼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之中特别着重用玉之慎。

关于喜事和丧事中两种不同用玉的区分,《礼记"檀弓》选用了一则故事来说明问题:石胎仲年,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刚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祈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手?”不沐浴佩玉。石祈子兆。卫人以电为有知也。

故事的大意是:石骆仲死了,他没有嫡亲的儿子,只有庶子六人。这就要通过占卜来确定谁可以代替嫡子的继承权。掌卜的人说:“谁沐浴佩玉,谁就可能在占卜中获得吉兆。”

于是乎有五个人都进行了沐浴并佩戴了玉饰。可石析子却说:“哪有在服亲丧期间沐浴佩玉的规矩呢?”只有他没有沐浴也没有佩玉。经过用龟甲占卜,果然是石析子获得了吉兆,得到了继承权。卫国人都说龟是有神灵先知的。其实,这并不是龟的灵验,而是关于执行礼制方面的宣传教义。在六位庶子当中,有五个人相信沐洛佩玉能得吉兆,其实他们都不合礼仪的规范,故而大错特错了。只有石祈子能知礼并切实地按礼办事,因此也只有他能享受合法的继承权。这是以礼取人、以德取人的一则典故。通观“三礼”,佩玉应总是吉祥的事情,但也得分清事理和场合,在亲丧期间佩玉是大逆不道的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