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美术院校进入轻工业系统的很少,1956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林家常做了《毛主席像》,用了传统的工艺制作手法,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不用说融合,即使沟通也很少。其实,这也没有什么 ,就让他们各自沿着自己设定的的路线独立的发展,就像国画、油画一样,不必非要调和着搞不中不洋的东西。
中西艺术结合的问题,艺术圈里谈了多少年。好多人老是说结合,结果是理论、实践都没能结合。就像面粉和白粉,各有各的用处,有什么联系?戏剧、文学、音乐乃至医疗,都存在着中西问题,我认为可以沟通参照,取长补短,却无法合为一体。毕竟,欧洲人成不了中国人,即使通婚,也得变异几十年才差不多,况且西方人的血统关系仍然会存在。我们已经走错了几十年,过早地进行了中西方的比较,基本上还是纸上谈兵。也许再过多少年,有些东西会自然而然的融合了,就如黄河的各个支流最终会汇合在一起。总体上来说,当前的玉雕技巧明显的高于过去,过去高凳、低凳都要自己操纵,还要磨石砂,效率很低,影响了工艺性。现代则容易多了,水流、机转,但是对于做工的专注性却差了。
关于一件好作品,首先可以用美玉良材来概括。材料要好,这是作品成功的前提,而且很多人赏玉往往先看玉材,一件作品的玉材不好,再好的雕工也没用,至多是一件低俗的“花活”。其次是刻工,但不是精雕细琢,要恰如其分地将工艺、材料相结合,因材施艺,适合做扇子的,决不可做杯子,这有其特殊性在里边,就是材料的作用比重很大,必须尽可能地发挥玉的本身价值。第三是造型,这也很关键,因为优美的造型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在众多的艺术品中,首先跃入人们眼帘的恰恰是动人的造型。中国玉雕表达的多是与生活、思想、品德有关的吉祥、庄严的内容,题材有神话故事、十二生肖、梅兰竹菊等,也有生活用品。第四是寓意,中国人向来注重意蕴,书法里说“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诗词里讲究“意与神会”,绘画里表达的更是直白--写意。这种东方特有的美学理念在玉雕里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一件好的作品必须使作者的寓意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相吻合,达到一种精神理念上的教化、警戒、感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