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玉意详解
下一主题:由“聋”说玉龙耳的演
通过这些古籍的记载以及观察当今琢玉工匠的技法,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琢玉的具体方法是利用硬度比玉高的解玉砂加水,再用木、石、铁、钢等材料的工具带动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学要加工的地方来回磋磨,使之成形。以后又发现了铊子(圆片状的锯形工具)和拉条(用铁丝或其他材料制成的工具),提高了工艺水准。现代的玉器琢磨仍然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只不过加进了一些电动技术和更为先进的辅助材料而已.
既然历代玉工都是遵循着这样的工序,那么不同时代的玉器雕琢之差异又在何处呢?主要在于雕琢技法的不同。古代琢玉技法可以分为阴刻、阳刻、浮雕、圆雕、镂空、镶嵌等几大方法,他们又可以细分为:单线阴刻、双线阳刻、减地阳刻、浅浮雕、高浮雕、单层镂空、多层镂空等。正是由于不同的技法在不同时代的运用,才构成了制造工艺鉴定的科学依据.
新石器时代受技术条件所限,器物多为素面,有文饰也有单线阴刻,线条比较粗,刻度很浅,磨工较差。这个时期的玉器大部分有孔,从孔的样式和孔上所遗留的制作痕迹来看。当时的穿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面钻,即从一面钻,孔径越来越小,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俗称“马蹄孔”;另一种是双面对钻,即先由一面开钻,到一定程度后,再在另一面相应的位置开钻,完成之后钻孔有台阶痕。在极少数器物上也有管钻孔,其特点是孔痕呈现螺旋状纹。新石器时代晚期,兽面纹上也出现了简单的浮雕,如眼、鼻稍有凸起,使用的即是减地浮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