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聋”说玉龙耳的演变与收藏
发布时间 2020-10-11 浏览 50061 次

  聋字结构为何由龙和耳组成

  “聋”是个形声字,它在现今发现的甲骨文中尚未出现,最早也只是在两汉的一些文献中见到。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韩非子写的《解老》:“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可见聋字的产生不迟于战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为什么要用龙的音、耳的形,来表示《说文》中的“无闻也”?这个命题似乎有些滑稽,或者说根本和玉龙搭不上边。为什么古人要把有威严、宗教色彩浓烈的龙和耳朵合起来,以此表达听觉失灵的“聋”?是否古代人认为古代玉龙头上的突起物,不是耳朵只是角,所以才重听?

  《左传宣公十四年》:“郑昭,宋聋。”社预注:“昭,明也,聋,暗也。”《说文》又引申为“不明事理”,所以聋也用于政治。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而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故将那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能分得清。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