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青藏高原的先民最早用玉的动机是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美丽无比的玉石制成饰物,佩挂在身上,将质地比较坚硬的玉制作成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工具。在考古界玉器的加工程序一直是个谜团,柳春诚告诉记者:“从这3件齐家文化玉器来看,其加工工艺有切割、钻孔、打磨等。根据推测,玉材切割以片切为主,用片状无齿锯切割玉料。在少数齐家文化玉器上可以看到单面切割和两面切割的痕迹。钻孔有一面钻和两面钻,有些玉璧的斜面可以看到单面钻遗留的螺旋纹痕迹。玉斧上的这个图形就是先民在玉器上钻孔时候的‘半成品’,青海出土的玉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这样的图形,所以,这个神秘图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可见,在当时先民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也许采用硬度大的岩石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来钻、锯、磨,使玉材成形。
琢玉的“原始砣机”
玉斧上钻孔时候的“半成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光滑的内壁和凸出的玉点中可以推断,当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制作玉器的工具或许是一件神秘管状物,或者是一种转动的“原始砣机”。
说到制作玉器的工具,柳春诚认为“原始砣机”可能是当时主要的切割工具。“原始砣机”不是一个生造的名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有学者提出了这一观点。柳春诚说:“1989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在《中国玉器面面观》一文中提出了‘原始砣机’的构想,我认为这种观点可信度较高,从玉斧上的这个图形可以推断‘原始砣机’存在的理由。远古玉器的制作和原始彩陶的出现都是同样的道理,就是全世界最完美的画家也不能画出青海出土彩陶上的那些圆形图案,它们出现在这些东西上,一定借助了类似‘原始砣机’这样的生产机器。”
我们的采访到这里就结束了,史前玉斧上难得的制玉“半成品”图形,使得这件玉器显得弥足珍贵,也许它就是“原始砣机”存在的最佳证明,也许它能破解玉器制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