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期间,记者曾随与会人员到“中国玉文化博物馆”参观。据石佛寺镇党委书记徐文磊介绍,该馆由武汉大学城市建筑设计院院长赵冰博士设计,建成于2003年9月,总投资2000多万元。博物馆展馆面积2200平方米,馆内有六大展区,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种玉石标本,珍藏100多件古玉和500余件玉雕珍品。整个博物馆充分体现了玉文化的历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被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先生誉为“中国玉雕第一馆”。目前,该馆已成为中原旅游线上的主要景点,已有省内外30多家旅行社将其确定为旅游产品定点购物单位,日接待游客1200多人次。“中国玉文化博物馆”这一标志性建筑的建立,彰显了镇平人做大做强玉文化产业的决心与信心。
为提高全县玉雕专业人员的文化品位,自2003年以来,除举办“中国镇平国际玉雕节”之外,该县每年都要邀请国内知名玉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前来传经送宝,至今已举办了30多场专题研讨会、报告会。为培养玉文化产业后备力量,县里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建起了18所初级玉雕加工培训学校,1所玉雕职业高中,1所工艺美术职业中专,年可培训各类人才3000多人。目前,全县已拥有各类玉雕专业人才5000多人,其中,玉雕工艺师1200多人,高级工艺师50人,省玉雕大师19人,全国玉雕大师3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的民间艺术大师1人。
在玉雕产品的开发上,县里按照“科技提升,文化注入,丰富内涵,产业升级”的指导思想,将现代科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玉雕精品,提高玉雕产业在海内外的核心竞争力。如在玉雕产品原料和体裁的选择上,他们采天下美玉为其所用,独玉、翠玉、碧玉、白玉等100多种玉料,国内国外的应有尽有。玉器雕刻也由传统的花鸟鱼虫等四大类扩展到田园生活、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10多个门类,新增品种1000多个。尤其是田园生活类产品,更是一代镇平玉人的代表作品,无论是外观形式,还是文化内涵,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如今,在镇平玉雕界,给产品命名为“海棠依旧”、“一品清廉”、“玉树临风”、“鹿鸣耸翠”等富有诗意的主题,已成时尚。
文化品位的提高,使镇平玉雕再一次成为海内外工艺美术界关注的热点。据统计,2005年以来,该县已先后在全国“天工奖”玉雕精品展评会上获得金奖6个,银奖12个,铜奖12个,最佳创意奖10个,最佳工艺奖10个,获奖数量和层次在国内玉雕产区中名列前茅。
据该县一省级玉雕大师估算,随着玉雕产品文化内涵的日益丰富,全县玉产业年均增加产值将超过亿元以上。
优化环境,促进产业和谐发展
为提升全县玉雕产业发展水平,镇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玉雕管理局,10个乡镇成立了玉文化产业办公室。同时,从组建产业龙头入手,成立了“镇平县玉神工艺品有限公司”,并用民主选举的办法产生新一届宝玉石协会。出台了《关于镇平县玉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具体操作上,县里从五个方面入手,规范行业管理。一是营造宽松服务环境。要求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实行首问负责制,文明执法,杜绝“三乱”。二是营造诚信经营环境。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每年在全县玉雕经营户中开展“诚信经营户”、“星级经营户”评比活动,三年来,共有700多玉器商户分别获此殊荣。三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在各类玉雕专业市场开展“精品店”、“信得过门店”评选挂牌活动,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比,一年一挂牌。四是营造自律行业环境。在10多个专业市场成立行业管理办公室,并分门别类成立10多个行业协会,公平竞争,抵制假冒伪劣。五是营造平安的治安环境。以“平安镇平”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玉雕市场治安监控防范网络,县里投资在石佛寺玉雕湾等商贸繁华区域安装摄像监控系统,组建202人的治安巡逻队伍,免除了商户的后顾之忧。
镇平自古巧匠多,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们相信,敢于创新,勇于攀登的玉乡人,在传承文化,铸造玉产业时代辉煌的道路上,定能越走越远,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