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瓷坯可能就是放置窑底的沙层上烧成,由于窑底温度偏低,产品生烧现象比较严重。东汉后,浙江出现了窑具,主要形状为二足支丁垫座,园形垫饼,束腰形和直筒形喇叭入口垫座,制作都是粗糙。三国时,二足支丁座改为三足支丁垫座,置入比较平稳;园形垫饼变为盆形垫圈,制作比较规整了;束腰形喇叭口垫座由直立式改为倾斜式,插入窑底沙层中,斜度与窑底坡度相近,使火焰能顺着窑的坡度而畅通。西晋时已不见三足支丁垫座和盆形垫圈,都改为齿口圈形窑具,使用时齿口向下放在沙层中作垫座,更为平稳,较小的那种可作为小型器物叠装用。筒形喇叭口具又由倾斜式改为直立式,其用途已不作垫座,而是放在齿口窑具上装坯用,以起到调节窑底部分火焰流通的作用。从窑址中,我们看到窑内的齿形窑具排列很规则,窑头较密,窑中间较疏,窑具间距离交错排列,疏密有致。因此,窑内温差较小,遗留的产品质量多比较好,无生烧现象。
唐代,齿口窑具消失了,筒形窑具变为匣钵。于是由明火叠烧改为用匣钵装烧,解决了生坯叠装时的负重问题,可以码得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