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瓷窑和烧成技术的进步(公元220~589年)
发布时间 2011-10-16 浏览 49954 次
都比前段的大,所以烧窑时抽力大,火焰流速快,只有靠筑此增加窑内阻力,减少抽力,因而此墙又称"挡火墙"。后面靠近窑尾处有五个高约15cm的粘土柱,柱间有6个排烟孔,这样的设置显然是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之用。由这座龙窑的结构分析[26],与东汉时期的龙窑相比,其窑身加长,窑的装烧量增加。窑身前宽后窄,有利于陶瓷烧成。缺点是窑身的倾斜度前段平缓,中段下凹,后段突陡,对烧成不利。因窑身短,前段坡度又小,抽力不强,温度不易上升;后段由于坡度过陡,抽力大,火焰流速过快,窑内后部负压过大,不得于升温和保温,故只好用挡火墙和排烟孔来调节,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龙窑结构还在探索和改进中。

从上虞帐子山三国、晋代瓷窑遗址的瓷器残片分析,前者还原比值为0.8,显气孔率为1.05%,吸水率为0.45%;后者还原比值0.77,显气孔率为1.06%,吸水率为0.5%,说明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又上虞西晋元康七年墓出土的越窑双系瓷罐,经测定其烧成温度已达1300℃左右,由此可以说明,三国、两晋时期的瓷器质量已基本上达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