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厦、商、周、春秋时期
下一主题:浅谈中国字画的悬挂方
自东汉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迭起,全国南北处于分裂割据的相互对峙局面。江南广大地区因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故中原地区广大人民纷纷大批南下,为了繁荣经济和生活需要,农业、手工业和陶瓷业相继发展。北方地区的陶瓷业处于萧条境地,远不如汉代发达,大都生产些质量差、火度低的粗陶器和铅釉陶,对于窑炉的改进则更少,仍是沿用东汉时期的圆形馒头窑。相反,南方的陶瓷业则日益发展,对龙窑结构有较多改进,浙江省文管会和上虞县文化馆在上虞小仙坛发掘的三国时期的龙窑如图1所示。窑身全长为13.32m,宽2.1~2.4m,由火膛、窑床和烟道三部分组成。火膛系半圆形,长80cm左右,炉坑比窑床面约低42cm,火膛与窑床之间有一垂直的粘土墙,厚为11cm,窑床长10.29m,其中前段较宽,后段渐渐缩小。倾斜度前段为13 °,后段为23 °,底面铺有砂层,两边窑墙用粘土筑成,高30~37cm,窑顶为半圆形拱顶,用粘土砖坯砌成。窑床与烟道之间有一堵粘土矮墙,高仅10cm。此窑的前后段倾斜度又和战国、东汉时期的龙窑相反,后段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