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正压或微正压,窑内气氛为还原焰或弱还原焰,所以宋代德化碗坪仑窑的瓷质多呈白里泛青色的影青瓷。自元代改进为分室龙窑后,窑内的火焰流向变为半倒焰,窑内的温度和压力易予控制;同时,当火焰由窑墙下的通火孔进入窑室后,窑内的压力也变成微正压,加上这种分室龙窑比较矮小,又称"鸡龙窑"室内温度分布均匀,故瓷器多呈乳白色。到了明代,德化窑已由分室龙窑改为阶级窑,其窑型结构相同,所不同者是阶级窑比较高大,每间窑室容积也较大,故窑内气氛易呈氧化气氛,因之釉色呈独特的"猪油白"。近年来对历代德化白瓷研究表明,宋代为还原焰烧成,元代为弱还原焰和氧化焰兼烧,明代为氧化焰烧成[42]。
明代的阶级窑(又称串窑)是由分室龙窑演变过来的,它的热工特性是结构简单,适合以柴作燃料,具有升温快,冷却快,能充分利用窑内余热,减少燃料消耗,烧成周期短等一系列的优越性。解放初期,福建德化和湖南醴陵、四川等地区瓷业也用阶级窑烧制日用陶瓷和电瓷,它的结构也是依山而建,窑室一般5~8间,长约18~28m,8间窑室容积约200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