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瓷窑及其特征(公元1217~1911年)
发布时间 2011-10-18 浏览 50359 次

自南宋以后,北方瓷业由于战乱影响,大都趋于衰落,各重点瓷区除承袭前人用的馒头窑烧成外,并无大的改进;相反,南方的瓷业则日益发达,如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省的瓷业均生产兴旺,特别是江西的的景德镇和福建德化,都成为重要的瓷器产区。自元代开始,已着手对窑炉进行改进,据1976年福建德化古瓷窑址考古发掘队在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的简报中所载,这条龙窑应该称之分窑龙窑[40],其结构是:窑基依山而建,倾斜度在12~22° 之间,水平高度14.4m,全长57.10m,宽2.4~2.95m,窑室共17间,火膛呈半圆型,宽1.65m,深0.50m,火膛与窑床交界处残留5个通火孔,孔宽0.12~0.77m,窑室与室之间有隔墙和通火孔,每堵墙有通火孔5~8个,长约0.20~0.22m,宽约0.08~0.19m,高0.26m,每一窑室前端一边均开有窑门,宽0.4~0.8m,残高0.10~0.55m,这种分室龙窑无疑是阶级窑的前身。关于德化窑的演变,据资料称[41],宋代盖德碗坪仑窑是不分间的,窑身坡度较屈斗宫窑小,约10° 左右。从热工观点分析,坡度越小,抽力也越小,火焰流速则缓,很容易在窑室内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