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史上的茶叶制作
发布时间 2012-01-22 浏览 49499 次

汉代,茶业由湖南东部和湖北蕲州进入江西,此时的制茶技术比较简单,一般是直接将采回的茶叶洗净晒干,加水煮沸,饮用其羹。东晋至南朝,制茶方法一直都是直接将采回的茶叶捣碎,拌以米膏,做成饼块。入唐,制茶技术有大的革新,发明了把茶叶蒸熟后捣碎制成团块茶,晒干或烘干的蒸青团茶制造枝术。从而明显地降低了茶叶的苦涩味。后唐清泰二年(935)毛文锡《茶谱》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宋元两代,制茶技术已经改唐朝的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从而更好地保持茶叶的原有香味。在蒸青散茶的基础上又发展为炒青散茶,进而发展出特制各种名茶的独特技术。北宋时期还盛烘烤技术,这是一项最能决定茶叶质量好坏而又较难掌握的制茶技术,其烘烤要领有四:一是烘茶时要垫底,防止烘焦和茶叶掉落;二是火温要均;三是初烘时不能覆盖,以免水蒸气在茶叶上迂回不散,带走香气;四是烘茶时关门,让茶叶充分回收室内香气。由于蒸青、烘烤两种制茶技术还不能完全保持茶叶的香味,南宋时又发明了锅炒技术,使茶叶香味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这项技术有三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