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的特征
发布时间 2012-09-24 浏览 58035 次
有明代初期的青花火力不足,这恐怕是由于青花颜料钴的性质使然。前面已经说过,明初青花所用的钴并不是现在所用的天然矿产的珠明料,而是一种叫作“Smalt”的玻璃,加热后很容易流散。为了防止它的流散就势必使烧成的火力不足,所以在釉面上便留下了气泡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橘皮纹”,可以说是宣德青花的特征之一。不过真正烧得成功的,釉能够很好地熔融使橘皮纹完全消失。同时釉调呈一种柔软的淡白色,具有一种强烈的光泽,其花纹也不仅孤立地滞留在釉下面,而有少许渗入到釉中,将那种经得起高热考验的美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橘皮纹到了以后的时代也能够制作得很好,例如图18中雍正的仿品右下角迎着强光的部分,把橘皮纹已经十分清楚地照在上面了。

谈到气体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妨也简单地说明一下,那是在窑的温度上升时,釉和坯体中所含的空气和水分首先跑出来。如果这时含有碳等有机物,它们就会与氧化合成碳酸气或一氧化碳而蒸发。若含有磷时,磷的一部分变成磷酸(P2O5)而挥发,这一点在前面的钧窑一章里已加以说明。此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