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古陶器现场保护探究
发布时间 2013-09-20 浏览 53031 次
表面脱落和胎体的彻底碎裂等。损害分类具体有如下几种:

a.磨擦、冲击损害

古陶从考古工地出土后,表面附有厚厚的污垢和沉积膜,在文物修复过程中,利用各种工具清除表面附着物,都会带来冲击损害。由于质地脆弱,曾经使用过的古陶或多或少也会带有划痕和破损,即使在博物馆环境存放,在移送、包装、库存的过程中也都会发生破损的情况。

b. 可溶盐的损害

温度和相对湿度决定结晶盐的破坏程度。容易产生破坏的可溶性盐有:氯化物、硝酸盐、磷酸盐等.玻璃化程度不高的陶器,孔隙较多,盐分随着水进入陶器,容易发生此类危害。陶器内存在可溶盐时,在埋藏或出土保存过程中,如果温度和湿度发生变化,可溶性盐就会结晶析出,对古陶的表面产生破坏,如果反复多次,危害将更加严重。

c.冰霜的危害

玻璃化程度不高的陶器因胎体多孔,容易吸附较多的水份。低温条件下,吸附的水容易结霜膨胀,产生破坏性应力,如果结霜现象反复发生,就会促进陶器表面酥粉发生。

2. 化学损害

a. 水的危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