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明、清摺扇书画
下一主题:书画用印常识
《邹山记》云:邹山盖古之绎山,始皇刻碑处,文字分明。始皇乘羊车以上,其路犹存。始皇刻石纪功,其文字李斯小篆。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历代摹拓,以为楷则,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摹写。然犹上官求请,行李登涉,人吏转益劳弊。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碑之上,凡成数片,置之县廨,须则拓取。自是山下之人,邑中之吏,得以休息。今间有《绎山碑》,皆新刻之碑也。
绎山刻石是秦始皇六处刻石之一,文字为李斯书迹,公认是标准的小篆书体。把绎山刻石“使人排倒之”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年代从公元424至452年,其时间相当于南朝刘宋前期。从此开始,绎山刻石被“历代摹拓,以为楷则”。“楷则”,就是书法范本。“历代”,指从北魏开始的历代。
“历代摹拓”的“摹拓”,意思包括临摹与捶拓。在唐及唐以前,凡复制书帖,其方法有二,一是临摹,另一是搨,就是双勾填墨。凡为书法而复制碑石,譬如复制秦始皇绎山刻石,其方法也有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