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临摹,另一是捶拓。搨与拓都是古代的复制方法,两字读音相同,意思不同。用双勾填墨之法,则称搨;捶拓碑石,则称拓。复制书帖,以双勾填墨为尚;好的搨本人称“下真迹一等”,就是与真迹差不多。复制书帖也可用拓的方法,就是先将书迹临摹上石,再经工匠镌刻,可是这与搨本相比,与真迹相差就大了。这种方法,唐代初年肯定就出现,宋代已大盛。然而唐代的王公贵族,无不对几可乱真的搨本趋之若骛,不把拓帖放在眼里。复制碑石,却是与此不同。为了保存碑石书法原貌,只宜捶拓,不能搨。原因何在?把纸覆盖在碑石上面,由于碑石表面凹凸不平,使人无法在纸上准确地作双勾描划,勉强搨下的书迹严重失真,成为书法废品。与此相比,拓石的方法简单,特别是效果最好。
不过到唐代,语言中常见的还是搨字。以绎山刻石言,校刊中如发现是“历代摹搨,以为楷则”,是否就是用双勾填墨之法?拓字与搨字相混在古代未能避免,宋代书法文献中犹可见把拓石之拓,写成搨字。可是,为书法而复制碑石,除临摹之外,只能捶拓。因为用搨的办法复制碑石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