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明、清摺扇书画
下一主题:书画用印常识
从魏晋开始,社会上流行的是草、楷、行这三种书体。楷书以曹魏时的锺繇为宗师,他创造的楷体,既具端庄之美,又有灵动之韵,很快风靡全国。官场公文原来用汉隶,后来多被楷书代替。东汉末年的张芝,以其草书的独特风姿,飘逸潇洒,自由放纵,而最具个性化,倾倒无数士人,人尊为“草圣”,追随响应者络绎不绝。东晋王羲之吸收前代成就,进而把书法推向无以复加的顶峰,成为千古一人的书法大师;他以行书独步天下,生前就名扬全国,一字千金。自王羲之以后,行书也成为官场公文的书体。在楷、草、行这三种书体逐渐风行全国的同时,篆和隶这两种书体的应用范围却是逐渐缩小。篆书仅仅用于少数特别庄重的场合,如策书规定用篆体,碑额也常用篆体等;汉隶多用于书写碑文等。由于楷、草、行这三种书体的范本都是书帖,士人子弟凡学楷、草、行,就必须学帖,别无它法。因此,社会上自然而然就出现重帖的风气,如《尚书宣示》《兰亭序》等名帖成为无价之宝。篆和隶是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