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印度用香的历史
下一主题:陈巧生之篆香炉——八
明清时期文人用香风气尤盛。从《红楼梦》前八十回对香的描写来看,曹雪芹不仅有日常用香的习惯,且深谙和香之法。贾宝玉《夏夜即事》或也反映了曹雪芹的生活:“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和香之法则有“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据《本草纲目拾遗》载,康熙年间曾有香家为曹雪芹祖父曹寅制藏香饼,香方得自拉萨,用沉香、檀香等20余味药)。
“明末四公子”之冒襄与爱姬董小宛皆爱香,也曾搜罗香药香方,一起作香,“手制百丸,诚闺中异品”。董去世后,这段生活尤令冒襄万般怀恋,说道:“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着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熏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今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 (《影梅庵忆语》)。
明清时期的香学文论也较为丰富,各类书籍都常涉及到香,其中影响最大、最突出的应数周嘉胄的《香乘》。周嘉胄是明末文士,今江苏扬州人。《香乘》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