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市场的“猫腻”
发布时间 2015-02-03 浏览 50056 次
,“血沁”在变化呢!可怜那点红色只是人工炝色,珏背上的电钻孔却极开门的。

古玉市场除了形形色色的作伪,更为丰富的是行骗的办法。

“埋地雷”是钓“大鱼”的惯技。前两年无锡就有位热衷收藏的归国华侨,被假文物贩子瞄准了,在他经常去的文物市场开了门面专门坐等大鱼入网。通过半年“钓鱼”终于骗得华侨信任,引他去盗掘“古墓”,果然挖到很多“古董”,结果扎扎实实骗去巨款。

名家“鉴定”大法,已经如过街老鼠,臭名昭著。由于体制和知识结构老化等原因,现在许多文物专业机构中的所谓“专家”的实践能力与市场远远脱钩,本来就不善于实物鉴定,加上作伪手段的高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往往使专家无法应付。再加上作伪渐成系统和体系,作伪者拥资巨万,且可以伸手通天,令某些“专家”、“权威”俯首称臣。有时作伪者利用“擦边球”造势,明明知道某专家擅长明清玉器鉴定,偏偏把高古器送上门去,专家也有常人具有的弱点,碍于情面或虚荣心,就忘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一片“好好”声中影也合得,“鉴定证明”也写得,换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