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湖南常宁打造“中国油
下一主题:云南南涧县茶叶产业迈
初春的贵州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里,万亩茶园泛着油亮的绿光。离春茶开采只剩一个多月,茶农刘国伦密切关注着自家的32亩茶园。他告诉记者,在茶园套种树木既满足了茶叶喜阴的需求,又能更好发展观光农业,说到底就是“让土地多生财”。
人均3亩茶、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150户“百万元户”,小康水小康路小康电小康讯全覆盖……核桃坝村2014年的一组数据令人瞩目。但是,在村支书陈廷明眼里,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说,今年要推动茶叶“上网”“出国”,打造茶旅一体化产业,为村民增收再加一把力。
连日来,记者在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核桃坝村“蹲点”采访了解到,几十年来,村民一直在围绕“土地生财”做文章。地处黔北丘陵地带,核桃坝村土地破碎、沟壑纵横、缺水灌溉,村民种下的苞谷、土豆产量极低,温饱问题多年无法解决。尽管有较长的种茶历史,但村民种在房前屋后的茶叶多用于家里做油茶,“自家种茶自家吃”,茶叶“养在深闺”。
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茶叶科研所的科技工作者在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