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
发布时间 2017-08-09 浏览 49269 次

“镜,景也”(《说文解字》),“景”,指的是影子,因此镜为能照见影子的用具。古代的镜子多以铜制,表面磨光,用来整容照面。南北朝时的著名长诗《木兰诗》写花木兰征战十年回到家中,重整女儿妆,“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而古代心怀大志的男儿,常从镜中看到青春易逝,事业未成,嗟叹不已。“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铜镜在我国何时产生?最早的传说见于《黄帝内经》:“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这不足信。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镜”字,但有“监”字,字形正如人临器皿作俯视之状,即“人监于水”。“监”者,是一种大盆,盛上水,人俯而照之。《说文解字》解释为:“监,临水也”。因这种大盆后来多为铜铁所制,故在“监”的左边加上“金”旁,或写作“鉴”,所以“鉴”与“镜”相通,都作照影之用,只是“镜”字是后来才有的。根据我国的考古发现,铜镜最迟出现在商代后期。到战国时代,铜镜开始盛行,多为圆形,也有方形的,形制比较轻巧。在西

1  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