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圆势;第四,早期伪刻金文不注意锈斑的连续特点,而原真器腹内底形成的锈斑,在器表和字口内应分布得很自然;第五,看金文的内容及字体,如晋侯盘的内容系抄改自《尚书》、《左传》,字体仿散氏盘,兼参以石鼓文,书法拙劣。如有一件西周早期的兽面纹篡,器真铭伪,铭文系抄自一件西周中期的己侯篡,两相对照,可看出破绽。也有的是将原真铭加长,这种作伪大部分都不难判断;第六,注意字口内有无假锈。商及西周青铜器多以范制铭文,春秋晚期以后,铭文多为刻上去的。当时以玉制小轮琢磨刻制而成,字口光洁,无笔意而有磨痕。后世以刀刻,留有刀痕,且因氧化的关系,在锈迹上刻手作伪,常有爆裂,露出青铜本色,故作伪者便在字口内做假锈,一般以漆填入,颜色虽同但质地与真锈有别;第七,真铭文往往有一种字口孝底部大的感觉,而早期刻凿作伪者却以同一宽度的凿子凿出文字,故而使字口宽狭相等,看上去较为呆板。
金文的辨伪还须掌握标准字形、书法风格、文法词汇等许多相关知识。对于直接发掘出的同时代器物当然尽可放心,而宋元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