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实,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出土的历史资料。位居怀宁县西部隔皖水与潜山相邻的小市镇,虽皖水支流纵贯南北,但仍有多村为丘陵地带,特殊的地理环境,历来受干旱少雨的威胁。据新编《怀宁县志》记载,怀宁县从宋淳熙七年(1180年)到1983年有记载的大旱达数10次,宋淳熙七年4月至9月无雨,善良的乡民建道观,设坛做法场,祭拜神灵,祈求降雨。至今小市镇还留有以求雨设坛墩为地名的良湖村求雨墩村民组和求雨墩村委会等,足以说明此处道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根深源长,墓主人的身份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同时也证实了阳燧镜发展到宋代已演变为道士法器,道教借阳燧能取火与天,给人以神秘感,借天火,召神灵,降妖驱邪,给世间带来安康、吉祥。
阳燧因其使用的特定性而极少作为陪葬品,出土量极少,难能有见,早期文物发掘报告误称盖器、镜饰物,阳燧镜更为鲜见。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早起西周,历经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的阳燧及阳燧镜,见诸报刊有记载的全国也只有10余处考古发掘,令人不识不足为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