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玉论”(八)
发布时间 2020-05-15 浏览 51162 次
原则。

古人崇玉以素为贵,不以纹饰为论美的标准。股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_是政治原因,当时有明敬无文的信仰。二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审囹意识。本来古人认识玉就是从被玉的美质所吸国开始的。充分利用工艺材料美的风除,最大限度外挥这个属性,是相玉理玉的重要法则。这个法则区直沿用至今曰,并成了衡量所有工艺美术品艺术质是的标准之一。

我们的祖先最早总结了这个理论,并且把这个理论用于礼器的规定标准、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不仅成为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二个方而是执玉尚谨,这是要求上自天子下至朝臣;凡是在执持玉器的时候,都必须神情庄严、姿势规范,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随便及不禁之态。在这方面,《礼记"曲礼》记叙了几策很有意思的规定。

其一是:“帷搏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帷薄乃吧帘,堂乃客堂,趋是小步快走的意思,这是对行走动作的一种规定。古者讲究礼节和仪表,君子要讲究风度。在礼仪场合,无论是在幄帝之外还是在大堂之上,都不允许快步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