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略说犀角雕
下一主题:古玉溯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古玉上出现色彩斑斓的沁往往需要几百年的光阴。
玉的沁色与人为的因素关系很大,因此,人们通常会把玉之沁,理解为人为因素使然,特别是葬玉的受沁,从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受沁。
事实上,影响沁的因素,是来自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实际上,天然次生色就是一种纯自然的受沁。它的特点是外源物质浓度小,时间长,沁色比较均匀,与玉器的皮壳关系不大。笔者就玉的人为受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为受沁主要是盘沁和葬沁。盘沁,纯粹是玉与人的接触,玉的结构中沁入了人的体液、与人生活有关的物质和空气中的微量元素,这些物质或附着或包裹或化合,总之使玉质有所改变,反映在颜色上是转黄、转暗、转闷,反映在玉器表面上是皮壳感的形成。“皮壳”(包浆)是一种俗称,它是指包在玉器表面的最外层。这一层直接与空气、人体以及外界一切物质接触,因此最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一切影响玉质和颜色的物质,只要遇到皮壳,都会在皮壳上留下痕迹。大的玉件器物经常会被人擦拭冲洗,带在身上的玉件会遭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