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二:找准让利招商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平衡点,合理分配资源利润
随着“东茶西移”大潮推进,石阡自2002年底起,大打资源牌环境牌吸引了不少客商,到去年底,已引进茶叶流通企业4家,加工企业2家,出租国有茶园3200亩加工厂5座。外来优势技术、管理和市场,给石阡茶业注入了强劲活力与生机,惠及1.1万户农民,每亩茶园可收入3000元左右。2005年全县生产干茶950吨,提供20多万个工作日500多万元劳务费。县委政府调整发展目标,计划今明两年新植5万亩,提前3年实现10万亩规模。以规模引客商,以品质求市场,以精加工实现农民、客商、政府三赢,力争2010年实现年产干茶3000吨,创税5000万元。客商蜂拥石阡,自是逐利而来。他们也不讳言,到石阡每收购2公斤茶青,运回江浙加工成0.5公斤干茶,每公斤要卖2000多元,扣除各种成本180元,净赚1600多元,是投入的4倍多。石阡一中层干部认为:不招商茶场要死,招了商过多利润被人拿走,真是两难命题;关键是在客商、农民、政府税收三者中,如何选准一个度,成为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平衡点。
冷思考三:“茶干部”不应是“地下工作者”,解放他们就是解放生产力
3月19日,酒酣耳热之际,五德镇一位干部露出真言:“说句实话,我以妻子名义,承包了120亩荒山,一定25年,总投资要7万元,已投2万元定植茶树70亩,但我不敢向外声张,因为现在许多文件相互打架,有说不准党政干部涉足经商活动的,也有允许其参与开发非耕地资源的,而开发就涉及生产之后的销售等经商活动,所以我就怕今后政策变了被秋后算账。”类似谭仁栋者,被人称为“都是地下工作者”。他们一是入股与农民合办,干部出资金出信息,农民出土地出劳力,优势互补,利险共沾。二是独资或合伙承包山林。还有一种是单位出资,如聚凤乡政府投资3万元,租用50亩荒山办茶园,已实施13亩。谈起这些,乡领导闪烁其词地说:“我们是想积累经验,再以摸索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指导农民发展茶业,促进了全乡在各乡镇中率先突破了万亩规模。”对“茶干部”,农民大都欢迎和支持,认为“干部参进来,我们更放心。”县里也持默认和支持态度。县长杨德华回答笔者提问时,反问道:“你说,是让一个山坡在那死气沉沉的好,还是郁郁葱葱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