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中国茶叶情况
发布时间 2013-01-29 浏览 31224 次
给茶馆加工,名为"炒来菜儿",又为一荤。在二荤馆里,一些茶客,一早进来,喝茶谈天,到了饭点儿,可叫酒菜,不用挪地儿。因此这也成为一些团体、帮派的聚会,特别是调解派系纠纷的"说和"之所。

"清茶馆"主营清茶,不卖吃食。茶馆价格低廉,适合普通大众。茶馆内往往方桌木凳,壶盏清洁,春夏秋三季在门口或院内搭凉棚茶客们坐在茶棚里,边喝茶边叙家常、谈鸟道、评时事。茶馆主人为了招揽茶客,经常在春夏秋三季举行"串套"活动,向养鸟的知名人士发出请帖或者在街上张贴黄条(类似于今天的小广告),欢迎他们某月某日携鸟光临茶馆。届时养鸟人士纷至沓来,斗鸟赛鸟,好不热闹。实在是鸟情超过了茶情。还有一类人士往往关顾此地,有说媒的,做买卖的,拉房纤的,放高利贷的,也就是如同《茶馆》中刘麻子、唐铁嘴一类。买卖可以在这里交涉,小道消息可以在这里交换,就算长时间占着座位,但大家好歹都是街面上混的熟人,掌柜的往往不好意思逐客。

"书茶馆",顾名思议,是以说评书为主要看点的茶馆。评书是清末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曲艺形式之一。民国初年,北京出现很多以说评书为主的茶馆。"书茶馆"一般早上接待饮茶的客人,下午和晚上请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来说唱。为营造气氛,书茶馆内一般挂有字画,藤桌藤椅,靠墙处有木台木桌,用蓝布罩着,这就是说唱艺人的表演地。开书以后,就不再接待一般茶客。茶客除付茶资外,每说完一段曲目,茶客随意给一二文钱。其时比较着名的有刘继业的《济公传》、王杰魁的《包公案》、连阔如的《东西汉》等,茶客们边饮茶边听书,别有一番风味。

"清音桌茶馆"是专为京剧爱好者提供消遣的茶馆,这类茶馆一般设日夜两场,演出时有简单的伴奏和配角,只是不化妆清唱整出戏。比较着名的"清音桌茶馆"有时也有名角名票光临,并演唱选段。

"野茶馆"又称"野茶摊",这类茶馆的形式就比较随意了,或在荒郊野外,或是大道两边,或各个城门外……凡是路人口渴歇脚处,总有一挑小旗挂一个"茶"字,告之"野茶馆"的存在。"野茶馆"大都比较简陋,两间用土坯垒的小茅草房,屋里有那么三四张"白碴儿"(原木不刷漆)桌子,几条大白碴条凳。一个大火炉子上面坐着几个大铁壶,里边的开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儿。一个大长条桌上放着一个大茶叶罐,里面装的是满满的"高碎茶叶土"(筛茶叶时筛下来的末).两大摞挂绿釉的大粗陶海碗,几个同样挂绿釉的大沙包儿茶壶。遇有客人走累了进来歇歇脚儿,伙计就赶紧抓一把茶叶土扔进沙包儿壶里,沏上滚开的热水,拿一大海碗给客人满满地斟上一碗茶,痛快的喝口儿、歇会儿。开设在亭边路旁的露天茶馆,多为行人作歇脚。供应一般茶水,同时也备少量高质茶,备有文人采风光临时招待。

清末民初时期,是人人爱茶,人人可爱茶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也是茶之一物真正利益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时期,也唯其在这个时期,茶事具有活泼泼的文化活力,茶文化所焕发出的人文关怀气息一改历朝历代教条、刻板、浮夸的作风,使传承至今的茶道,更丰富,更有生命力。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