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中国茶叶情况
发布时间 2013-01-29 浏览 28131 次
的茶为荣。在荷兰,家庭妇女痴迷于茶会,许多丈夫因为不满妻子流连茶会不归而酗酒"茶会的狂潮使无数家庭萎靡颓废";而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红茶成为皇室每日必需品,甚至在全国都很流行。

俄国人的"茶瘾"仅次于英国人,在当时的恰克图市场,俄商换回茶叶,这是他们交易的首要目标,特别是黑茶类中的砖茶,在外贝加尔边区居民中相当受欢迎,成为生活必需品,它的通用程度堪比"美金"可以随时现金交易套现,所以当地农牧民在卖出农产品时,宁愿换得砖茶,因为他们笃信茶比任何纸币都通行保值;总之,无论在欧洲、美洲,中国完全垄断世界茶叶市场,日本虽有少量茶叶生产,但主要是针对本国消费,出口量微不足道。总之人们喜好中国茶就像他们过去喝葡萄酒一样嗜饮成性。19世纪80年代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全面加深,贸易市场受到强烈冲击,中国茶业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败。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乱频频,时局不稳,茶叶生产近乎瘫痪。

茶馆--世事变迁的侧影

茶馆在清末民初可谓是遍地开花,从北京、上海到苏州杭州,各种形式的茶馆承载着不同的内容,有的茶馆卖饭,有的茶馆天天上演曲艺节目。大多数的茶馆面向普通民众,所以即便是卖力气的苦工,辛苦一天之后将收入的三分之一花在茶馆也是很普遍的现象。茶馆之所以受欢迎,跟茶文化的包容性和可塑性是分不开的。

北京是清末民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常住北京的人口曾经有60万之多。这里汇集了满、蒙、汉各族居民,其中老舍先生的着作《茶馆》写尽清末民初世态,同时也道出茶文化在不同阶级中的影响力。那时北京城的茶馆种类众多,概而言之,可分为六大类:大茶馆、二荤铺、清茶馆、书茶馆、清音桌茶馆、野茶馆等,现如今北京前门老舍茶馆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独特的京味儿文化,还特别在一幢楼内恢复了这六种茶馆形式,其中二层的清茶馆完全按四合院形制布局,古香古色,被喻为京城茶馆的"空中花园".

那么,这六大茶馆分别吸引着哪类茶客,传承着怎样的文化呢?首先要说的是大茶馆。老舍先生笔下的"老裕泰"就属于大茶馆性质。京城旗人的中层人物和小康人士(一般是有差事的或世袭的参领、佐领等)是他的主客,小京官、章京和商贾阶层亦常光顾。所谓大茶馆,首先是规模大,大多是临街有5间门面房,称之为前厅,内设柜台和大灶,门面房的后面是个四合院,院中搭有天棚。和门面相对称为过厅,过厅两侧的厢房和过厅后面的后堂设"雅座",大罩棚下设"散座".夏季茶客们在天棚下乘凉品茗,冬季天棚四面罩上布帘子,院内生起火,整个茶馆内暖意融融。这种布局能满足不同档次的茶客:"雅座"是上层社会的社交场所,"散座"是普罗大众的去处。

大茶馆不仅卖茶,也卖各种点心、吃食。很多大茶馆都有"红炉",也就是烤制糕点的烤炉,所制点心多为月饼、元宵、芙蓉糕等,北京人统称饽饽。制作的厨房往往设于过厅两侧,所以过厅里的茶客大多意在茶后进食。或一边喝 "小叶双熏",就两块刚出炉的"红炉点心";或是品茗清胃之后,吃碗"烂肉面"、"小碗炒肉",别样的风情。

"二荤馆"比大茶馆的规模要小,这类茶馆兼卖酒饭,类似于饭店与茶馆的结合。之所以称为"二荤馆",不是因为兼卖牛羊肉,而是因为茶馆配备菜肴原料,算作一荤,茶客自行携带菜肴交给茶馆加工,名为"炒来菜儿",又为一荤。在二荤馆里,一些茶客,一早进来,喝茶谈天,到了饭点儿,可叫酒菜,不用挪地儿。因此这也成为一些团体、帮派的聚会,特别是调解派系纠纷的"说和"之所。

"清茶馆"主营清茶,不卖吃食。茶馆价格低廉,适合普通大众。茶馆内往往方桌木凳,壶盏清洁,春夏秋三季在门口或院内搭凉棚茶客们坐在茶棚里,边喝茶边叙家常、谈鸟道、评时事。茶馆主人为了招揽茶客,经常在春夏秋三季举行"串套"活动,向养鸟的知名人士发出请帖或者在街上张贴黄条(类似于今天的小广告),欢迎他们某月某日携鸟光临茶馆。届时养鸟人士纷至沓来,斗鸟赛鸟,好不热闹。实在是鸟情超过了茶情。还有一类人士往往关顾此地,有说媒的,做买卖的,拉房纤的,放高利贷的,也就是如同《茶馆》中刘麻子、唐铁嘴一类。买卖可以在这里交涉,小道消息可以在这里交换,就算长时间占着座位,但大家好歹都是街面上混的熟人,掌柜的往往不好意思逐客。

"书茶馆",顾名思议,是以说评书为主要看点的茶馆。评书是清末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曲艺形式之一。民国初年,北京出现很多以说评书为主的茶馆。"书茶馆"一般早上接待饮茶的客人,下午和晚上请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来说唱。为营造气氛,书茶馆内一般挂有字画,藤桌藤椅,靠墙处有木台木桌,用蓝布罩着,这就是说唱艺人的表演地。开书以后,就不再接待一般茶客。茶客除付茶资外,每说完一段曲目,茶客随意给一二文钱。其时比较着名的有刘继业的《济公传》、王杰魁的《包公案》、连阔如的《东西汉》等,茶客们边饮茶边听书,别有一番风味。

"清音桌茶馆"是专为京剧爱好者提供消遣的茶馆,这类茶馆一般设日夜两场,演出时有简单的伴奏和配角,只是不化妆清唱整出戏。比较着名的"清音桌茶馆"有时也有名角名票光临,并演唱选段。

"野茶馆"又称"野茶摊",这类茶馆的形式就比较随意了,或在荒郊野外,或是大道两边,或各个城门外……凡是路人口渴歇脚处,总有一挑小旗挂一个"茶"字,告之"野茶馆"的存在。"野茶馆"大都比较简陋,两间用土坯垒的小茅草房,屋里有那么三四张"白碴儿"(原木不刷漆)桌子,几条大白碴条凳。一个大火炉子上面坐着几个大铁壶,里边的开水咕嘟咕嘟冒着泡儿。一个大长条桌上放着一个大茶叶罐,里面装的是满满的"高碎茶叶土"(筛茶叶时筛下来的末).两大摞挂绿釉的大粗陶海碗,几个同样挂绿釉的大沙包儿茶壶。遇有客人走累了进来歇歇脚儿,伙计就赶紧抓一把茶叶土扔进沙包儿壶里,沏上滚开的热水,拿一大海碗给客人满满地斟上一碗茶,痛快的喝口儿、歇会儿。开设在亭边路旁的露天茶馆,多为行人作歇脚。供应一般茶水,同时也备少量高质茶,备有文人采风光临时招待。

清末民初时期,是人人爱茶,人人可爱茶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也是茶之一物真正利益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时期,也唯其在这个时期,茶事具有活泼泼的文化活力,茶文化所焕发出的人文关怀气息一改历朝历代教条、刻板、浮夸的作风,使传承至今的茶道,更丰富,更有生命力。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