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溪铁观音机造茶线上井喷式销售,引起天猫商城食品类目高级专家谢茂林的关注。他认为,流水线生产具有大批量、低成本的规模效应,可以量取胜,获取成功,但流水线生产方式容易忽视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企业若无差异化产品,这种成功将是不可持续的。
“事实上,差异化生产不意味着排斥机械化,不意味着重返手工作坊,机造茶也可实现小批量、多品种,但这就对茶机械提出更高的要求。”谢茂林说,“现有的茶机械,还较难满足这种差异化需求,亟待创新。”
至于手工茶,陈两固认为,大师做大,才能赢得消费者,立足市场。“‘大’并不是指规模,而是指品牌。”陈两固说,“并非每个手工作坊都能成为品牌。”
如何做大?陈两固认为:“首先,要自身工艺精湛,并占有优质茶青资源;其次,制茶技艺代代相传,这是一种文化传承,要懂得利用这种文化进行营销。”
采访手记>>>
工具与灵魂
传统的手工制作因生产周期长,产量少,限制了供应的数量。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为机器生产提供了机会。
手工茶对制茶师傅的技术要求高,甚至还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产量有限。在此背景下,机造茶应运而生。
从诞生之日起,机造茶走的就是大众路线,它摆脱了对人、对天气的依赖,实现了铁观音的大批量生产,产品价格相较手工茶低廉、亲民,更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
机造茶能弥补手工茶的不足,但自身也有短板,它难以达到传统手工艺那种用心打造的境界。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百年代代相传的手工工艺,才是好茶的灵魂,而茶机械只是茶叶生产的帮手。
可以这么说,机械制造让更多普通大众有机会喝上铁观音,手工制造则让铁观音的传统精髓得以传承。手工茶让铁观音稳稳当当走到今天,而机造茶则让铁观音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机器与手工的博弈,并非起于葡萄酒,也不会终结于铁观音。业者既要懂得运用现代生产工具,又要努力保留传统工艺之灵魂,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