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茶商在汉口的起运点,也就是我们“重走中俄万里茶道”启程出发的地方。到十月革命爆发前,万里茶道的传统线路,基本上被这条汉口—天津—海参崴—乌兰乌德的海上茶叶之路取代。“这条路更快,运货量更大,用的是工业时代的蒸汽机、轮船和机车。茶叶价格迅速降下去了,此后变成了大众饮品。”拉达说。
茶商卡布莱曼的“红房子”
19世纪中后期,茶叶贸易使乌兰乌德兴盛起来,当时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上乌丁斯克博览会,茶叶展销是博览会一项重要内容。
“欢迎之门”一下坡,就是乌兰乌德最繁华的商业街阿尔巴特大街。其东端广场处,记者见到乌兰乌德“茶叶之路”市场,一栋与恰克图“茶叶批发库”结构极为相似的高大建筑,黄墙白柱拱门连绵。
高德说,这栋楼现在成了乌兰乌德中心百货大楼。中国茶交易货场,在十月革命后改为儿童世界,出售服装、鞋帽,再改为中心百货。
阿尔巴特步行街正中,有一栋两层古典建筑,红色墙体,白色廊柱上方有希腊诸神雕塑。大门上方数字标明该楼建筑年代:1907年6月到11月。这是乌兰乌德著名茶商卡布莱曼的茶庄,曾设有茶馆,现在一楼辟为多家店面,俗称“红房子”。
拉达女士介绍,阿尔巴特大街就是当年的茶叶街,彼时店铺林立,大多都是茶庄、茶店。
她介绍说,当地著名的圣欧吉特利大教堂,与茶叶街同龄,是茶商们捐资建造的,以神父圣欧吉特利的名字命名。当年的运茶驼队,头驼车上要挂圣像,以祈福驼队安全。乌兰乌德的驼队,头驼车上挂的是圣欧吉特利的像。
茶叶之城与革命之城
据高德介绍,乌兰乌德曾是一座茶叶之城,同时又是一座革命之城。“乌兰乌德”是蒙古语,意为“红色大门”。1899年,西伯利亚铁路从上乌金斯克驶出第一辆火车后,“茶叶之门”打开了。这是面向东方的大门,苏联时代,上乌金斯克改名乌兰乌德,意味这也是向东方输出红色革命之门。
记者在乌兰乌德苏维埃广场上,见到全俄罗斯最大的列宁头像,高7米,位于广场正中,是1970年为纪念列宁诞辰100周年而建。
阿尔巴特大街有一尊雕像,是纪念1918年牺牲的上乌丁斯克工农兵苏维埃第一任主席瓦西里谢洛夫。茶叶之路市场正前方广场,立有纪念碑,该广场的标志建筑,碑文用中、俄、日、韩文字写下同一句话:“纪念为共产主义战斗的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