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的尴尬
发布时间 2009-08-05 浏览 24853 次
个客人就猛宰,往往形成恶性循环,走上了死亡之路。

幸运的是,王凯又成功了,他把这归功于成本优势——有自己的茶园。

但他自产的茶叶远称不上品牌,在两次产业化被父亲阻拦以后,他也就谨慎而踏实地过上了没有什么大变化的生活。现在他的经营利润比前几年要薄多了,但他觉得还能接受。

他当年的师傅——一位已经把产业做大的企业家曾嘲笑他“小农思维”,对此,王凯遗憾地说,“凡事要趁早,我觉得我已错过了最好的机遇,心劲不足了,尽管在别人眼里我十分年轻。不在这行不知道,全国像我这种情况以手工作坊为支撑点的茶商多如牛毛。”

形形色色的茶博会

5月下旬,从中国济南第五届国际茶博会上传出消息,此次茶博会签订交易及意向协议1000多份,现场交易及合同交易额达2.3亿元。据主办方介绍,济南茶博会已经成为中国茶叶市场流通的“晴雨表”,茶博会上订购的品种、数量,成为当年全国茶区种植、加工的重要依据。最近七年,仅济南茶叶批发市场一家的茶叶交易量就以每年10万担(1担=50公斤)的速度递增,年茶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