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虚静状态 是承接天地之大美的必要条件,所以必须“涤除玄鉴”(《老子》十章),即排除一切干扰心 性的东西,使内心光明如镜,照彻万物,容纳万物。庄子把老子的虚静主张进一步弘扬,提 出完整的虚静说,以及从“心斋”(《庄子•逍遥游》)、“坐忘”(《庄子•大宗师》)达到 虚静境界的观点。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庄子的“心斋坐忘”,是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最早 发现。四是“无言之美”为美的高超状态。老子提出大美形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四十一章),认为是美的最高本体,美学的真义所在。他认为那种令人目盲之色, 耳聋之音,口爽之味,都是背道而失美的。庄子也认为至巧不为巧,至乐不知乐,“故曰‘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至乐》),把根本感不到具体形式的形式存在视为最美的 形式。五是重视和强调“德充之美”即精神美。庄子喜爱“德充之美”(成玄英《庄子疏》) ,对万事万物“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庄子•德充符》),首先不是爱其形体之美 ,而是爱其精神之美。他还用“无庄之失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