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悬壶高冲意在扬香
下一主题:鉴色赏香
因此,在探索工夫茶程式的源头时,我更倾向于“乌龙茶产、销双方共创说”。
清代中后期,工夫茶渐次普及。光绪年间,张心泰在《粤游小记》中说:
潮郡尤尚工夫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等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全。以鼎臣制胡桃大之宜兴壶,若深制寸许之杯,用榄核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以之瀹茗,味尤香美。甚有酷嗜破产者。
嗜茶的习俗反过来又刺激、推动了茶叶的贸易、经营。据民国十八年(1929)《建瓯县志》卷二十五《实业乌龙茶》所载:
近分广潮帮来来办者,不下数十号。市场在城内及东区之东峰屯、南区之南雅口。出产倍于水仙,年以数万箱计(箱有大斗及二五箱之别,二五箱以三十斤为量,大斗倍对。
假设年购五万箱,每箱以45斤(即二五箱与大斗之平均值)计,总量便达225万斤!而且,这仅仅是建瓯县一个县,乌龙茶一个品种。可见,“广潮帮”每年从福建采办的茶叶,数量相当庞大。凭此一项,称工夫茶而以“潮州”冠之,可谓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