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发帖 | 我要发帖 | 我要回复 | 转到电脑版
看 26272 次 | 回 95
#71 踏歌行 | 只看他(她)
2007-12-02 01:12:49 引用
学习!
#72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2-11 09:12:50 引用
问好两位朋友
#73 小玩子 | 只看他(她)
2007-12-11 09:12:58 引用
以下是引用佛心儿在2007-12-11 17:52:50的发言:
问好两位朋友

佛心儿好

#74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2-11 09:12:04 引用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九集)

2004/11/28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檔名:52-115-29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提到求学的第四个关键「明辨」,我们要对善明辨,也要对人生的价值观明辨,明辨什么是成功,明辨什么才是真正的美,明辨我们应该看的书。再来,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明辨,提升自己的理智要时时明辨,什么因造成什么结果,从果再把原因找出来。当我们都能处处从这一些方面去分别、分辨,你就可以提升你的判断力,提升你的理智。
最后我们提到的是一个言语的明辨,就是听话的时候不能听谗言。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所以有一句词是这么写到「堂堂六尺躯」,我们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六尺躯,「莫听三寸舌」,不要听三寸舌的搬弄是非。「堂堂六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假如我们听信谗言,可能很多五伦关系都会被破坏、会受伤害。所以我们要懂得去明辨言语,到底讲话者的动机是什么?假如是不好的动机,我们要懂得赶快知进退,该离开的时候赶快离开,应该制止他的时候也可以制止他。当我们能够明辨善恶,明辨人生的方向的时候,接下来最重要的就要去实践,就要去力行。我们把博学学好了,问也问清楚了,也能够慎思,能够思惟判断了,接下来就要把所学的东西,一一落实在生活点点滴滴当中;所谓在工作当中,在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
昨天也有提到「道」是什么?道就是孝心,道就是你时时刻刻与人相处的仁慈之心,恭敬之心。所以中国的学问最强调的四个字,「主敬存诚」的功夫。敬是恭敬之心,什么时候恭敬?言语态度、起心动念都要恭敬,都要真诚,这叫真实学问。所以人的孝心,人的恭敬,人的真诚都是一个人本有的真心,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学问真正的目的在哪?「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放」就是把我们忘失的真心赶快找回来,把我们的孝心找回来,把我们的恭敬之心找回来,把我们关怀他人的仁慈之心赶快找回来。所以当我们找回来的时候,那个日子你就会觉得很踏实、很充实。但是这一颗心假如找不回来,我们就会觉得人生愈走愈不踏实,愈走愈空虚。所以找回来之后就是充实我们的内在美,而不是去追求外在很虚幻的物质,虚幻的价值。所以真实功夫在主敬存诚,而主敬存诚就表现在你所有的言
语行为当中,所以接下来如何落实?在三方面来提升。第一方面从我们自己的修身做起,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修养、修身的功夫,第二方面从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来提升起,第三方面是接物,就是与人相交往,甚至于是与一切万物互动应该有的态度,这在接物当中。所以我们整个落实圣贤教诲就在修身,在处事,在接物当中。诸位朋友的笔记上,我们的手册上有点出来,我们先来看一下,修身应该在哪一些行为处世当中表现出来?我们把它念一遍,我们念一下。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就是修身,我们先从修身开始来探讨。所以一开始谈的就是「言忠信」。言语,我们都了解到人与人当中相处,频率最高的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能不能忠,能不能信,那就影响我们一个人的存心,到底我们的言语是用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一种动机,那就会影响我们整个人的修养。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忠?忠是会意字,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代表心不能偏颇,心不能偏私,心不能自私自利。因为我们昨天已经提到损人绝对不利己,利人绝对利己,所以心一偏颇就损己又损人,心一不偏颇就能够大公无私,就能够处处替人着想。
所以如何让言语能忠,也要先从他的存心开始看起。如何能够言语有信用,也要从一个人言语的态度开始谈起。我们现在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我们言语的一种修养。第一个从言语的存心谈起,诸位朋友,为什么要讲话?表达心声,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别人了解,沟通。那沟通的目的在哪里?相互了解,进而互相帮忙,互相成就。所以我们讲话还是要能利益对方再讲,所谓要讲利益,不要讲太多废话。一个人假如话很多,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所以一个人为什么言语很多,他的心态有问题,所以《易经》里面提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诸位朋友,我们这几天的课程,你有没有觉得经典里面句句话都很有分量,都对你一生立身处世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易经》里面我们这几天的课程提了好几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不止损自己还损的什么?后代子孙,所以这些道理你一明白之后,你整个人的立身处世态度绝对会有大的变化。因为你能够看得更深,看得更远。
《易经》里面提到言语说,吉祥的人言语怎么样?很少,因为他的心静得下来,心一静下来就懂得审时度势,察言观色,所以话不多,但是话一出来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能够信任,所以他都在适当的时机才开口。躁人之辞众,言语很多代表内心怎么样?很急躁,好象不讲话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好象很不舒服。很多人一回到家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坐着发慌,要赶快找朋友的电话打一打心才不慌,有没有这种倾向?现在人有这种倾向,因为他一直,其实那个再根本一点就是人生完全没有目标,活一天过一天。所以一没有目标,他常常就会觉得很急躁,找不到方向,一定要找人家来陪他一下,他才比较有安全感。所以假如你交这样的朋友,你会觉得怎么样?很累,常常要听他讲一大堆,然后时间怎么样?耗掉。假如说听他讲,对他还有帮助那我们还听,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我们讲话还要练什么功夫?练他在那边打牢骚的时候,一句话就要把他切断。但是切断的时后,要从他的混沌当中,把他引出一些正确的思惟,要引导他。所以这也要我们有功夫,要提升自己的学问,就能够这样达到。慢慢你切掉他的话然后把他引出来,他就会说你为什么都能这样想?这个时候你就告诉他,因为我都有读《弟子规》,所以面对问题不会打妄想,不会想一大堆烦恼,要提起理智去面对。所以人心急躁话才会多,所以话说多,不如少。因为你急躁话又多,就没有考虑清楚,所以话一多言多必失,所以言语太多了就会形成很多无形的障碍,自己都搞不清楚。到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话一定不能多,要先多看多听,一个人能多看多听还要心怎么样?静得下来才行。所以心静的功夫是时时都要练的,所以当我们很急躁的时候,赶快把《弟子规》拿起来念,赶快把经典拿起来念,伏自己的烦燥的心。而其实一个人当他常常能够看到对家人的本分,对朋友的本分,对工作的本分,他就不会想一大堆事情,他会赶快去学,赶快去做。所以能看到自己本分的人就不会浪费时间,让自己的心飘到九霄云外去,拉都拉不回来,不会的。
所以我们言语的动机,绝对是要能利益别人我们再讲,当你时时想着我的言语是要利益别人的时候,你就会比较谨慎,就会考虑到讲了之后他会有什么感受,是否真正对他有利,你就开始言语懂得慎言,懂得谨慎。诸位朋友,我的言语不多,你们不要因为我讲课觉得我一定话很多。我记得我在一个学校里面,待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我跟同事没讲几句话,为什么?因为我接那个班的时候,这个班是全校最难带的班,我几乎没有到办公室去坐过。所以很多的同事都以为我的话很少,都以为我不说话的。因为那一个学期,我们才一个学期时间有几十个学生,你要从对他不了解到了解到建立信任,到点点滴滴引导他一些思想观念,那时间几乎怎么样?来不及。所以我们都待在教室里面,虽然是在那里改作业本,耳朵在什么?收集情报,才有更多讯息能够协助孩子成长,协助孩子学习,所以同事都觉得我话很少。后来在最后把学生都送毕业的时候,一些同事坐下来吃饭,他就说:蔡老师,你的话真少。隔壁刚好我带十一班,十班是一个女老师,年纪比我轻好几岁,结果我们两班都不好带,所以我们两个就常常探讨如何带学生。我其它的同事说我话很少,这个带隔壁班的女老师马上说:没有,他话很多。这个话很多是为什么话很多?不是讲一大堆无关紧要的话,是因为要探讨学生的一些情况,甚至于是我们是常常,因为她年纪比较轻,所以带六年级很吃力。所以常常还要讲一些鼓励她的话,安慰她的话,所谓的要讲软慰语,让她觉得比较安慰,比较释怀。所以我们言语的动机绝对是要利益别人再说,对别人没利益的话,我们宁可多看圣贤书,省下这些时间,确实人生时间很宝贵,不要挥霍掉。我们接下来谈言语就以《弟子规》为核心,《弟子规》哪些教诲对于我们言语能够忠,能够信,我们就挑出来说明一下。比方说以存心来看,《弟子规》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所以当他道人善的时候,他的存心是什么?道人善即是善,希望人知道之后,能够向这些善的人学习。所以人知之,愈思勉。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跟这一些好人学习,能够跟圣贤人学习,所以这个存心是好的。「见人善」,我们提到「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我们的言语是要规劝别人,让他能够改正过失,所以善相劝,这样朋友跟你的道德学问都得到长养,所以德皆建,不止你劝他朋友能够改正过失,对你自己你也时时刻刻提得起来去成就朋友的这一分存心,你自己的学问也在提升。帮助别人愈多,你能够体会别人的需要就更多,你能够更人情练达去把一些事情做圆满。所以善相劝,德皆建,这就是讲话者是为他人着想。「过不规,道两亏」,过失假如不规劝,朋友做错事而我们也错了,因为没有尽到当朋友的道义去规劝。存心是善,自然而然就能成就别人;存心假如不好,我们就要马上警觉这种言语态度,言语存心不能犯,哪一些言语的存心是不好的不能犯?在我们「信」当中有提到「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你还没有见到真相,只是听人家说说,可不可以马上讲出来?不行。知未的,了解道理都还不清楚,可不可以就去发表你的看法?不行,你可能误导别人,甚至于把圣贤学问讲错了,那别人就听错了,你可能误了人家一生的智能。所以为什么见未真就讲,为什么知未的就讲,这个人的存心是什么? 逞能。这个存心忠不忠,不忠,偏。就希望别人看到他说:你怎么这么厉害。他就自己觉得扬扬得意,其实这个存心是不善的。「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我们去挖人家的隐私,对别人一点利益都没有,其实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没有利益。自己的人格修养就会一点一滴堕下去。那挖人家隐私可能会造成什么?造成人家家庭失和,甚至于会造成团体失和,所以诸位朋友您要用人,除了德行之外,还要看他讲话的分寸够不够。

#75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2-11 09:12:22 引用
一个团体里面常常发生冲突,发生摩擦,往往都是言语不慎,往往就是太多人在讲人家的是是非非,造成团体失和。一失和事情就很难办成,一失和团体就不团结,团体就开始这一派,那里又一派。所谓家和万事兴,团体和万事也兴。所以我们观察一个朋友,观察部属,也要从言语的存心去看,那我们看人的深度就会愈来愈深,你就不容易看错。所以看错人不能怪对方,要怪自己学问不够。
再来我们来看言语的时机你也要会判断,不该讲的时候你讲,你的心已经不忠了,因为你太急躁了,而这个急躁的背后你再探深一点是什么?是你控制的欲望太强,就觉得你要赶快听我的。所以我们人的存心你要看到底,你才能够从你的存心去修正错误。所以因为急躁,因为控制的欲望太强,所以时机没抓好反而事倍功半达不到效果,甚至于不只没有效果,还把事情搞砸了。我们从《弟子规》来看看言语,哪一些时机该讲,哪一些时机不该讲。比方说「亲有过,谏使更」,父母亲有过失,亲人有过失,这个时候就是讲话的时机。但是什么时机好?「悦复谏」,这个悦是喜悦的悦,代表他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再讲。所以你看经句,连一个字你都不可以小看,「悦复谏」,这就用一个悦就代表时机点要抓好。他已经火冒三丈了,你再去劝他有没有用?要审时度势。
[晨则省,昏则定」。晨昏定省,让你的父母欢喜,让你的父母放心。所以该讲的时候要讲,很多人说:我就是嘴巴不甜。其实障碍不在外,障碍就在自己的这一念心。假如我们讲的话能够让父母欢喜,你有这一分利益父母的心,孝顺父母的心,哪还有那么多什么我的习惯就是嘴巴不甜。事在人为,不要推说我的个性本来就是这样,个性随时可以修正的,只要你真正那一分孝心,那一分利益他人的心能提得起来,你的整个言语行为就会变。
「出必告,反必面」。你时时处处该交代的一定要交代清楚,让你的父母不担心。「入则孝」里面的「出必告,反必面」,我们不要说只是对父母出必告,反必面,这样我们学问就学呆了。应该是只要我们交代清楚就能够减少别人担忧,你就应该交代。对太太要不要出必告,反必面?要!甚至于说实在的对你的孩子也是要,因为你的亲人了解你在哪里他就放心。像我们要出去,跟晚辈打一下招呼,我们去哪里,很快就回来,他也清楚,他也不慌张。甚至于在公司里面,我们要出外的时候,也要把我们的行程告诉上司或者告诉同事,让他们在紧急状况还能够通知到我们。这就是处处要能够替人设想,这个言语的存心是如此,这也是对人的恭敬之心。对人恭敬就会常常想到怎么做才能够让他们放心,让他们减少担忧。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当别人在那里说长道短,这个时候是不是你说话的时机?不是,赶快怎么样?赶快离开。是非之地,你只要站在那里可能都会惹祸上身,所以我们要有这个敏感度。我记得在我成长过程,常常人家都会跟你划分,你是这一派的还是那一派的。很奇怪,我好象行为处事就会站在中间,这一派我也不算,那一派我也不算,而且两派都跟我处得不错。所以在论是非的时候我们就溜之大吉,不要卷进去了,到时候人家说:他们在那里批评我们的时候,蔡老师也在。那我们就解释不清楚。但是我们站在中间并不是说不关心,不是这个意思。当我们站在中间的时候,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醒,因为人都会犯过跟不及,所以往往分派的时候,都已经是对某一些观点太偏颇了。这个时候你站在中间不动,对他们都是一种牵制力量,等他们察觉到自己做得太过火,要来问问你,你这个时候一开口就能够把他的偏失稍微缓回来。所以这要有前置作业,就是你平常要对他们关怀,平常自己要把本分做好,你才有资格去劝别人。
所以我常常一来把我老师的工作做好,人家看到你就对你敬三分,二来常常买一些东西送他们吃。所以有时候我买了饼干都不会买一包,我买很多包。然后六个年级,所以一年级开会我们就拿一包去给他吃,二年级就拿一包给他吃,而这一些信任都是为了往后能有很大的作用发挥。所以我跟同事都处得很好,也懂得多请客、多送礼。我记得我辞掉工作,还不敢跟我的同事讲,后来没办法宣布的时候,当场有同事眼泪就掉下来了,幸好这种场面看多了,但是我会劝他,我们还是在同一条船上,我们还是都在做教育,都在弘扬文化。人跟人的缘非常难得,得来都不易,所以我每次回家里,我会带海口的名产,有时候还拿到上海的名产,我们会拿回家里去,去看看我这些老同事,这一些老师。也在教学当中,在修养当中,跟他们进一步再作切磋。而我跟这一些老师讨论教学,讨论教育的时候,我内心都会很高兴,因为这一个老师背后站了几百个学生,所以我们要能看得比较深远一点。当你在帮助一个朋友的时候,你也要看到他背后的子子孙孙,他背后的可能会因为他而受影响的亲友。当你有这样的一种态度的时候,你面对每一个人都会恭恭敬敬,不敢怠慢。
我们再来看一下言语的态度,应该怎么样去做?这言语的态度《弟子规》也教得非常仔细,我们来看一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代表跟父母讲话的态度要非常恭敬。现在人为什么没有办法提起这个恭敬?因为现在人太烦燥,听两句话就不耐烦。看的电视, 听的音乐都是什么?让他的心很浮动,所以现在年轻人很难受教,听没几句话就怎么样?就顶回去了。所以我们不要先要求这一些年轻人,我们先反观自己,我们已经上了年纪的人,自己对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有没有做到?诸位朋友您现在有看到,有一位父母喊她的子女,她的子女马上走过来跟妈妈说:妈妈,有什么事?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态度你有没有看到?几乎看不到,你突然看到可能会感动得掉眼泪。所以从我们自己开始做起,有这种恭谦的态度。当然不是对父母如此而已,对所有的长者都应该这样。但是对你的孩子可不能这样,学问是活的不是死的,你儿子说:妈,来一下。你马上走过来:儿子,有什么事?那就颠倒了,那你孩子就傲慢、无礼!所以对长者、对平辈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是对晚辈你要长养他的孝心跟恭敬心,应该是晚辈到长辈的面前,这样才是正确的。
「父母呼,应勿缓」。有时候你在应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有应,内心怎么样?还是不耐烦,当人处处不耐烦,你的学问绝对起不来。所以往后呼应父母,还要观自己的心有没有真诚恭敬,而不是应付,应付的话你就没有主敬存诚。当你能从心上这么深的下功夫,你的道德学问不出三个月,绝对会让身旁的人觉得你变了一个人。所以一个人求学问有没有效果,从别人对你的态度就可以判断出来。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父母的事情,言语答应了,一定要守信不能偷懒。你已经说妈妈我要去洗澡,你要赶快去洗,你不能拖拖拉拉。甚至于父母交代我们买的东西,我们也应该如期买回来。可是你看,别的朋友交代的东西,我们都不会忘记买,谁交代的东西我们会一拖再拖?可能回到家里,妈妈说酱油?我又忘了,下次,我明天一定买。所以为什么对朋友都不敢失信?为什么对父母就失信了?我们的心有问题,不是恭敬,不是真诚。对朋友因为怕关系搞坏了,因为怕生意做不成,所以他们的话都不敢怠慢;因为父母不跟你计较,所以你的心就不恭敬了。甚至于不止对至亲的人不守信,对朋友不发脾气,专门把脾气发在谁身上?发在最亲的人身上。所以你说人颠不颠倒?点点滴滴对你付出,对你最照顾的人,你却对他最不好。所以人往往在三十岁、四十岁,你会觉得内心愈来愈不安,因为该做的怎么样?都没做。假如这个时候刚好父母又走了,那你会觉得心隐隐作痛,因为该报的恩你都没报。而报父母恩就要从哪里下手?先从言语态度的恭敬做起,不要好高骛远。所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训斥你的,我们不能很愤怒的顶回去。责罚我们,我们先要虚心接受,反省的心来接受。很多人就说:那父母假如误会我们,那我们还不顶回去吗?其实我们要观察时机,父母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情绪比较激动。这个时候你还辩驳回去,很容易发生冲突,对你、对父母都不好。而父母讲我们十句,只要其中有一句是真的自己做错了,其余九句是没有的,那你要想哪一句?就想这一句!想这一句确实做错的,其它九句我本来就没做,父母纵使误会我也是问心无愧。所以人现在就很喜欢辩驳,很喜欢解释,往往都没有去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所以常常人在接受规劝的时候,人家讲了五句,其它四句是对的,他没去注意,马上解释这一句,这一句你误会我了,那人家往后敢不敢再给你建议? 而当父母确确实实是错怪你,你还能忍得下来,等父母情绪比较稳定下来,他自己会觉得我太过分了。所以父母搞清楚状况他太过分之后,可能还会主动削个水果给你吃,主动坐过来跟你聊两句,这个聊两句的意思就是没事了,没事了。所以当你处处都能忍得下来,你的父母会愈来愈尊敬你,愈来愈佩服你。当你赢得父母的尊重跟佩服,往后你跟父母讲的话他们就听得进去。
所以诸位朋友要沈得住气!所以前几天的课我跟诸位说,我是三分钟热度。所以父母觉得我的话能不能听?但是后来因为在这五、六年的时间,很幸运的接受了圣贤教诲,所以就知道怎么去应对进退。慢慢的从很多处理的事情当中,父亲对你的信任一点一滴就提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往往就是你能够去协助父母,能够去引导父母的时机就出现了。父母责罚的时候,我们不要情绪反应。当然,假如你父母骂你很凶,而他又有心脏病,这个时候你不要说:蔡老师说的就乖乖在那里。这个时候看情况不对,赶快什么?离开。没看到你,他气比较消的时候,你就赶快走,学要学活一点,不要学死。
古代孔子的学生有一位孝子叫曾子,曾参,他非常孝顺。有一次他爸爸责罚他,一气之下,旁边棍子拿起来就给他打下去,结果他就被父亲打昏了。后来曾子去见孔夫子,夫子就骂他,他说你不孝,曾子吓一跳,你看我这么乖,连跑都不跑,怎么说我不孝。夫子接着说:假如你爸爸失手把你打死了,那你是陷你父亲于不义。而且他亲手把你打死了,谁最痛苦?父母最痛苦,而且他的痛,你一打死二十年后一条好汉,父母把你打死,他几十年的日子都很难受。所以夫子告诉曾子「小杖则受」,拿小棍子你就受了;「大杖则走」,拿起大的棍子要赶快溜。所以你看处处替父母着想,这样学学活了,不然就变书呆子就不好。所以我们对言语的态度就从父母呼、父母命,这一些态度开始做起。 言语的态度要「怡吾色,柔吾声」。劝诫别人的时候,你的言语态度要好才达到效果。当然不只是劝别人的时候怡吾色,柔吾声,平常与人交谈态度就要恭谦。所以很多人常常会说:我跟这个朋友聊天就觉得很舒服。那就是他的言语态度。有一些朋友会说:我跟这个人聊天,我的心就跳得很厉害,都静不下来,愈听愈慌张。这可能就是讲话者他的语速太快了,《弟子规》说「勿急疾,勿模糊」。你讲话太急躁,速度太快,听的人跟不上,他就慌;或者你咬字、抑扬顿挫不清楚,很模糊,他在那里听得很吃力,生怕把你的话听错了或者听不清楚,跟你对不上嘴又怕自己失礼。所以我们讲话的态度也很重要,要怡吾色,柔吾声,然后讲话的一种语速要适中,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你讲话讲太慢,听的人觉得心脏都快要停止了,这样也不行。所以凡事都要取其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不好。我们平常就要看看自己的言语速度,言语的遣辞用句能不能够清晰,这个你自己要多下功夫。
言语态度当中,「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像那个按电铃:请问你是谁?小孩子说:我,我就是我,你不知道我是谁吗?还要让人家猜半天,这很失礼。像我们平常接触人这么多,有人打电话来:请问您是哪一位?他说:你不记得我了,我们两个月以前见过面。我们在那里就觉得头很大,见的人那么多,怎么会想得起来?所以我们讲话一定要:喂,你好,我是某某某。让人家马上就知道你是谁,人家的心就安了,这就是讲话的分寸跟态度。所以我们教孩子接电话这个也要教:喂,你好, 我是某某某。人家一听就知道是谁,这就是一种分寸。讲话的态度「凡出言,信为先」,态度当中我们要告诉自己,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所以从历史上能够留名青史的人绝对都是做到言行一致。夫子在《论语》里面提到很多句言行的态度,夫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君子很怕讲出去的话自己做不到,所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开口,不能轻易给人家许诺。你一定要清楚自己能做到了再答应,不可逞能。所以现在的人很轻诺,随随便便怎么样?就答应别人,甚至答应小孩,到时候你要后悔都来不及。所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你答应了做不到,你就进退错了。那古代人对于言语的信用,让我们非常感动。
有一个吴国的大臣叫季札,他要出使鲁国,刚好经过徐国。在徐国的时候,徐国国君就宴请他,请他吃了一顿饭。就在吃饭的过程,这个徐国国君也没有跟他聊什么,但是眼睛就一直盯着季札身上那一把宝剑。那季札也很能观察,他识之明一看就知道徐国国君很喜欢他这一把佩剑,但是因为佩剑是代表一个身分,他要出使鲁国,他就必须有这一把佩剑。所以他当场起了一个念头,他说我回来的路上,已经不需要这一把剑了,我再把这一把剑给徐国国君,他就起了这么一个念头。结果后来回国之后经过徐国,他就要去送这一把剑,结果一到徐国发现徐国国君已经过世了,因为国君的墓都很大,都有人守墓,所以他就把这一把剑挂在墓前面的一棵树上,就挂上去。他的随从很惊讶,他说:大人,你这一挂给他,我觉得很奇怪,第一个你又没有答应要给他,所以你不需要守信;第二个纵使你已经答应他了,他都已经死了,那你更可以不要给他。季札马上说「死吾以心许之」,我已经把我的这一个心,起了一个念头要送给他了,所以我要守这个信用,「岂以死倍吾心哉」,怎么可以因为他死来违背我心的信用!
所以古代人不要说言语出去要守信,连对自己的一个念头他都能够守信到底。所以我们从古代人的一种对信的态度,我们都会觉得很惭愧,我们要见贤思齐,所以往后当我们答应别人事的时候,就要兢兢业业,时时刻刻要去尽这一分信用。我们这一节课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76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2-11 09:12:17 引用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集)
2004/11/28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檔名:52-115-30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堂课提到讲话的态度包含要耐烦,包含讲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包含要有守信的态度。那我们刚好提到在春秋时代有一位读书人叫季札,他并没有在口头上答应别人,但是他心里面已经许诺要把他那一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所以他是连自己的一个起心动念都要坚守信用。我们应该向这样的圣贤人学习,而不是给自己找借口。当我们时时替自己找借口,我们自己都会愈活愈不踏实,也会愈来愈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当然言出要必行,但是言出以前,我们还是要考虑「是非宜,勿轻诺」。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你要答应别人以前要考虑,答应的这件事是不是合乎正义?是不是合乎法律?有时候我们答应他的事,可能他太太以后会埋怨我们,也都有可能。所以必须要考虑到这件事情是不是对的,你才能够答应。再来,还要考虑我们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完成这一个承诺,假如不行,你答应了到时候做不好,你自己也觉得很无奈,对方也会很不舒服,所以答应别人以前要量力而为。而其实我们在答应别人以前,可以先缓和一下,因为现在人很急躁,他要请你帮忙也很急:拜托!你赶快答应好不好?我们假如被他的急躁牵着走,很可能就轻诺。因为他很急躁的时候,对于这件事可能还没有洞察清楚,对于这件事可能心理上自己都还没做好准备,就要拉你一起下。这个时候你跟他一起下,可能走到一半他不干了,那你到底是不是有帮到忙,自己都觉得很纳闷。所以当你保持一段距离先缓和一下,自己考虑一下看清楚,也让对方冷静一下。这个进退之间我们要懂得去拿捏,在很急促之下下的决定,基本上都容易出状况,所以还是搞清楚之后再答应。
另外有几种态度是我们言语当中不可以犯的,在《弟子规.信》这一篇里面有提到「*巧语,秽污词」。*巧语就是俗话说的绮语,花言巧语。其实花言巧语心就不忠,心都是有所目的,心是居心叵测,这已经失去忠、失去恭敬,我们不可以用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秽污词,就是一些世俗的脏话,比较粗俗甚至于是骂人的话,这叫恶口。恶口会让人家很不舒服,甚至于会引起人与人当中的冲突。而当我们常常是秽污词,绝对会得不到别人对你的尊重,甚至于人家在背后都会批评你、都会轻视你。所以言语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要保持好。你不要说别人讲话就这么随便,我们同样在一个办公室里面,你就慢慢也讲话随便,那你就得到别人对你的轻*,我们就没有威仪了。所以不对的事不能跟,像现在办公室很多讲一些绮语,一些黄色笑话,这个风气不可开。当人与人当中都这么随便,很有可能整个团体气氛都搞砸了,甚至于坏人家的心绪,坏人家的工作情绪,这都是不可长的。而当你是主管的时候更应该制止这种风气。当我们大人在讲话当中都很轻慢、很随便,还在那里嬉笑,请问小孩看了学到什么?他就不懂得庄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个流弊都很大。所以我们在小孩面前讲话,一定要更注重形象,更注重遣辞用句,这都是大人很容易疏忽的。因为一论起来情绪就跟着波涛
汹涌,也都没顾及到有小孩在旁边。
《弟子规》里面有提到「诈与妄,奚可焉」,诈跟妄就是欺骗,我们说的妄语。一个人为什么会欺骗别人?可能是他有所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这个心已经偏颇了,不忠了。甚至于是他要掩过饰非,自己犯错了不敢认错,所以妄语来欺瞒。但是用妄语能不能真正把过失盖掉,行不行?要瞒一个过失还要拿二、三个借口,二、三个理由来盖住,这二、三个理由继续还要再拿多少理由来盖?到最后吹牛到最后就吹破了。所以人假如继续妄语,每天过得很痛苦,每天还要想一大堆如何去掩盖自己的过失,那种日子实在怎么样?很苦!
我有一个学生,他因为缴午餐费,结果拿去挥霍掉了,刚好我来接新班,他就说是因为家里很穷,所以他都拿着这个钱去买一些吃的奶粉给他的弟弟吃,照顾他弟弟。因为我刚接他们二、三天,结果这个孩子讲得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马上说:来来来,我跟你去你们家,买一些东西给你弟弟吃。这个学生马上说:老师,不用了。后来我就留心观察一下,觉得他的话跟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出入,而这个母亲是他的继母。但是我们听话切忌听片面之词,也不能全听他继母的,也不能全听他的,一方面要综合一下,一方面要自己实际了解。结果刚好有一天,我经过一个电动玩具店,我想进去看看,他都说他很可怜,那我就进去看看,有没有又继续在这里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结果我一走进去看到好几个我的学生,还站起来:老师好。真的很惭愧,因为刚接他们的班,很多孩子家庭状况,基本上隔代教养跟单亲家庭就快要十个孩子,我们看了都觉得很心痛,有时候你还帮不上忙。因为家长的认知有时候不足。我这个学生还真厉害,躲到最里面的一间小房间,结果我就探到底,当这个孩子看到我的时候脸色都发青,因为他骗了我,瞒天过海到最后被我这个侦探给抓住。所以当老师不容易,还要当侦探,还要对学生的言语抽丝剥茧探个究竟。后来我发现之后,马上就带着他到他们家去对质,结果因为去了之后,明显感觉到继母对于这个孩子;对她的孩子比较偏爱,对这个孩子就比较刻薄一点,所以我们看在眼里也是不动声色,两边协调。因为毕竟孩子做错了,他再怎么说还是要跟继母道歉,完了之后,我们就再跟这个孩子多做沟通。他也希望他的日子好过一点,那就先从自己好好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我们就从中开始给他一些引导,一些提醒,也把这个孩子的亲生母亲找来,大家一起配合。结果这个孩子后来跟我很熟、很好,因为确确实实虽然他被我吓得脸色发青,但是他一定知道老师不是找他麻烦的,老师是为他好。
当然在整个相处过程,我也发觉这个孩子脑筋特别灵活,脑筋不灵活,能够编这么多理由出来吗?我就利用,我们说顺势而为,利用他脑筋很灵活,所以叫他去负责,我们每一次到图书馆看书的时候书很杂,都是他去帮忙办借书,帮忙整理书籍,就分派给他这些工作。所以这个孩子到后来,常常有事没事走到我的面前来说:老师,今天还有没有工作要做?所以你愈给他做,愈给他鼓励,他从中提升他的信心,从中觉得老师很肯定他。所以其实没有孩子喜欢自甘堕落,没有孩子喜欢自暴自弃的,是我们老师跟大人有没有提供一个空间,让孩子去提升他的能力跟自信。我后来就跟他问了一下,我说:那一段时间你骗老师这么久,你日子怎么样?他说很难受,每一天提心吊胆都在看老师的脸色怎么样。所以确确实实妄语那个日子不好过,我们还是坦坦荡荡。所以《弟子规》说「过能改,归于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假如掩饰,只会是错上加错。孩子从小一定要形成讲真实话的态度,假如孩子从小妄语,「*巧语」,这一些习惯一养成,孩子还没踏出社会,他的社会信用已经怎么样?已经破产了。所以这个要从小一定要让他扎下懂得讲话守信,讲话讲真实语,绝对不妄语的态度。
那我们接着来考虑讲话的方法。我们也有提到讲话要「凡道字,重且舒」,就是抑扬顿挫要表达出来。然后言语速度要「勿急疾,勿模糊」,不可太快,不可太慢,所以这是讲话的方法。《弟子规》也提到「尊长前,声要低」,但是「低不闻,却非宜」,言语当中的中庸,尊长前不可以大声喧哗,但是跟尊长讲话,你可不能讲得尊长那里:你说什么?这样也是不礼貌。
诸位朋友您有训练过你孩子讲话吗?假如你没有训练,突然他要去应征的时候,你在那里头很大,孩子连讲话都不会讲。所以表达能力要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练,所以当孩子跟你在沟通,对你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他讲得不清楚,你说:来,你再讲一次,你刚刚讲太快了,你讲慢一点,妈妈没听清楚。去要求他不断去修正他讲话的语速,讲话的一种抑扬顿挫。这个时候你可要有耐性跟他磨,很多讲话的习惯都是点点滴滴磨出来的。当你能坚持这个耐性,孩子往后要跟你讲话,他就能够调到一个很平稳,讲话很适中的状态来跟你讲。
我们在教读经的老师,常常会让学生上台来分享一下,上个礼拜你做到哪一些孝心、孝行?叫孩子上来讲。一上来就训练,不只讲话训练,站也要训练。现在很多孩子一上台之后,这个手就握在桌子旁边,歪一边,或者手就乱晃,有时候讲的头也晃, 不然就往下看。要教!所以这么一训练,哪里不对开始修正,连走路走上来都要训练,「步从容,立端正」。所以孩子讲话也好,行住坐卧就有他的威仪存在,就有他的大将之风,心就定得下来。所以让孩子这样讲,训练他各个方面的讲话状态,讲得好再让他下去,讲不好再一次,再讲不好,一次又一次讲到好再下去。所以教导孩子除了方法之外,还要耐心。所以我们讲话的方法,《弟子规》当中这一些教诲我们也要从自己先做到,然后再来要求小孩子。劝诫亲人亲友的方法当中,要「谏不入,悦复谏」。悦是时机,复谏的意思就是劝一次没有用怎么样?再劝,还是耐性问题。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假如劝一次就听,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普通人。我上一次跟诸位朋友提醒,有这样的人,您一定要打电话给我,我要找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他可能是颜渊的后代,颜渊是不二过。讲话的方法,「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误会了,你还能够坚持劝下去,坚持做下去。所以现在人你要帮别人、要劝别人,要先做到不怕委屈。因为说实在的,现在人打一个比喻,他做人处事就像一亩田,这一亩田地不止是不能种,是地都裂开,里面连只蚯蚓都没有,连一些微生物都没有,这个时候你还指望它明年就给你开花结果,给你收成稻子?这个时候你要打基础,还要做一些有机肥,不是化肥,化肥会让土壤更糟糕,用一些有机肥先给它培植。所以我们现在面对孩子、面对亲友,你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挠的一种态度。那言语会产生什么影响?当你的言语确确实实是忠、是信,而这一个忠就是真诚、就是恭敬,必然会让听者很受益、很感动。一定会达到「善相劝,德皆建」的效果、的影响。因为你又坚守信用,所以你的言语也会不断的提升别人对你的信任。所以我们要考虑言语所产生的效果,言语不恭敬,言语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必然造成别人对你的轻视,对你的侮辱。所以这是我们不可以去做的,不可以去表现出来。其实言语的影响性,我们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没有讲好,可能引起一个国家的灾难,一句话没有讲好可能引起一个家庭的分裂、一个团体的退丧。所以我们还是要谨记圣贤教诲,一定要谨言慎行,这是属于「言忠信」的部分。
#77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2-11 10:12:15 引用
接下来修身的第二个重要功夫叫「行笃敬」,行为一定要笃实、要恭敬,所以所有的行为存心一定是实实在在、恭恭敬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在对人当中如何恭敬?在对事、对物当中如何恭敬?我们《弟子规》教得非常详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一定是从近处开始下手,一定是从家庭开始落实。所以一个人的仁慈之心从哪里开始学习?从孝、从悌。所以《论语》说「孝悌也者」是什么的根本?「仁之本」,仁爱的根本在孝悌,所以一个人很多处事待人的态度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扎根。所以「行笃敬」,请问行为要先对谁恭敬?第一步一定是对父母恭敬。
我们来看一下对父母如何恭敬?「冬则温,夏则凊」,时时刻刻用一分恭敬心去奉养父母,去看到父母的需要。一个孩子能对父母有这样的恭敬心去奉养,他做事的细心,他体察别人需要的能力,就从这一点一滴当中就形成。有没有一个人很会照顾父母,然后不会照顾别人,有没有这样的?不可能。有没有不会照顾父母很会照顾别人?那也有点颠倒。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孝经》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他的父母爱他人的人,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不敬其亲」,不尊敬他的父母,「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也是违背礼仪。哪有对父母不恭敬对其他人恭敬,这都不是从一个人的道德出来的。所以爱也好,恭敬也好,一定都是从孝开始下手,对父母的恭敬开始做起。所以「入则孝」这一篇教诲,影响孩子一生很多重要的做人处事态度。所以当他会「冬则温,夏则凊」,他会照顾别人,他也会变得很细心。现在很多孩子粗心大意,为什么?因为他的脑子里都没有想到别人需要什么,他脑子里每天想着我可以穿什么衣服,我可以吃什么东西,他哪会去关注到别人?他的观察力自然下降。所以教孩子这一些做人处事、洒扫应对,这些态度都会影响他一生的。
「居有常,业无变」,一个人生活规范不能变来变去,孩子假如今天想早睡,明天又想晚睡,一晚睡十二点才睡觉,这样会把身体搞坏。身体一搞坏,其实对父母有没有恭敬?「身有伤,贻亲忧」,所以要居有常,业无变,这个「业」在小孩当中可以做学业,在大人当中可以当事业,假如学业都没有好好学习,常常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偷懒,这个对父母不敬,对学业也怎么样?不恭敬,他的行为已经失去笃实恭敬。所以我们的事业也不能乱换,换来换去你自己不担心,谁担心?父母妻儿担心,所以这个都失去恭敬,都只想着自己,不想干了就不干,这就没有责任心,也没有体恤亲人之心。当然很多人以为换工作换来换去可能会有好机会,这个想法有待商榷,我们在一个工作当中就要认真做一天,提升自己的什么?能力。而且要明白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不只是努力就能得来,还要*我们多多布施,用我们的财务,用我们的经验、劳力去布施,这才是致富的大根大本。所以明理之后你就不会侥幸投机取巧,也不会造成这么多人对你的不放心。
「入则孝」当中提到「事虽小,勿擅为」,所以这也是对人的恭敬。事虽小,勿擅为,今天我们做的很多事造成自己的危险,不能做,这就是对自己恭敬。因为我们的身体一危险就是对父母不恭敬,这个身体是父母延续下来,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除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之外,也不能做出伤害别人身体的事。因为你伤害别人就是不尊敬他,甚至于是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友。因为当他身体受损,就有一堆人会很伤心,你这样对这么多人就不恭敬,也没有交代。
有一个孩子跟他的同学开玩笑,同学正准备坐下的时候,他就把椅子移开,这个动作大不大?这么小的动作,但是这攸关安全问题。这么一拿开他的同学坐下去,脊椎直接着地,所以终身瘫痪。这一个报导我还放在我的资料夹里面,因为人生你不够谨慎、不够恭敬,都有可能会造成一个人或一个家,甚至于一个国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这个家庭你看就毁掉了,他要终身瘫痪。有比他更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看着他每天要在那里流眼泪,还要帮他擦背,还要付庞大的医疗费。所以我们藉由这个机会引导孩子,用一个同理心去体谅别人,所以你伤害一个人就等于让几十个人痛。
所以我就问小朋友,你的身旁周遭有多少人关心你?他们说差不多五十个。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好象是今年的元宵节花灯太挤。《弟子规》说「斗闹场,绝勿近」,都已经挤成这个样子了,外面的人还拼命往里挤。结果失控了,很多人就活活被踩死,好像踩死了几十个人。我就跟小朋友说:这一件事几十个人还要再乘以五十,代表有上千个人因为这一件事怎么样?非常难过伤心。而且这几十个人很多是刚好大学毕业,父母几十年的心血统统白费了,国家几十年的栽培也白费掉了。所以只要会危及到他人健康的事,事虽小勿擅为,这是时时提起对人的恭敬。
「物虽小,勿私藏」。小孩子有时候还分辨不出来这个东西都是有主人的,他一看到喜欢就就拿,我们就会告诉他,你假如拿了别人东西,让人家对你失去信任,以后还有没有人要借你东西?还有没有人要跟你做朋友?有时候在讲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讲故事,因为孩子他的思考还没有办法很抽象,故事比较具体让他去感受。我们就会跟孩子讲,有一个孩子因为有一次偷了人家东西,所以所有的人就给他贴了一个卷标,给他盖一个章「小偷」。有一次他到同学家去玩,结果同学家的钱不见了,诸位小朋友,同学会想到谁?说是他偷的,隔天就当着所有的同学说:我们家的钱,你给我还回来。他是百口莫辩。而这一个朋友这一辈子都记住,他被人家误会,被人家侮辱。
所以绝对「凡取与,贵分晓」,谁的东西绝对不能给人家私自拿来用,那我接着也会跟小朋友说,公物也不能拿。我会问他们说:学校里面这一张桌子是谁的?诸位朋友是谁的?小孩会说:校长买的。那我们接着引导孩子去思考,所以其实很多常识都在生活当中,您可以遇到机会就好好引导。那校长买的,那这个钱是谁给校长的?他们会说:那是政府给校长的。那政府的钱又从哪里来的?这个他们就不一定会答得出来,我们说就是你爸爸妈妈纳税出来的。因为整个社会是互助的团体,我们享受整个国家这么多的建设,这么多的福利,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要一起为这个国家社会付出,所以就要纳税。那纳税的人有多少?他们说有十三亿,或者说有十几亿。我说没这么多,你们有纳税吗?说有纳税的是已经有赚钱的才是纳税人,所以我们保守估计纳税的人有四亿人,所以这一张桌子是谁的?四亿人的。你拿了公物你欠多少人?四亿人。我跟小朋友说你欠四亿人,做牛做马你都还不完,所以任何公物绝对不能拿,纵使只是一支笔,一张纸,你都要公私分明。所以这也是对他们从小对公物的一种恭敬之心,有恭敬心才能够廉洁有守。
「亲所好,力为具」,时时想着要做好让父母欢喜,这也是对父母的恭敬。「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不欢喜我们所养成的一些坏习惯,我们赶快把它改掉。虽然是对父母恭敬,事实上也是对自己的恭敬。「身有伤,贻亲忧」,所以对自己的身体要恭敬。
「德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们的道德行为有不妥之处,都可能让父母蒙羞。对父母恭敬,绝对不能做出让父母蒙羞之事。这都是对父母落实恭敬,就不是高谈阔论,要落到实处来。 对父母的恭敬不只是对我们好的时候恭敬,当父母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这一分恭敬心也要提得起来。所以古代的人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所以大舜的父母对他再不好,他都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想到自己应该尽的本分,还是全心全意孝顺父母。由于这一分至诚的恭敬,才让他的父母回心转意。
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有一个贤者叫做闵子骞,他的德行非常好,闵子骞。在孔门四科当中,他是德行最好的学生之一,他的母亲比较早过世,所以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因为继母后来又生了两个弟弟,所以对他就比较刻薄,对他两个弟弟比较照
顾。有一年冬天他的母亲用芦花帮他做棉衣,用真正的棉花帮他两个弟弟做衣服,结果刚好他帮他父亲驾车,因为芦花不保暖,看起来又很蓬,还以为很保暖。所以一边驾车冷风飕飕的吹过来,他就发抖,他父亲看了就觉得衣服都穿这么多了还发抖,是不是你有意侮辱你的继母?所以就很生气,拿鞭子抽闵子骞,结果这一鞭鞭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一看非常生气,就觉得继母在虐待我这个儿子,所以马上气冲冲的就回家,一进家门打算把他的继母休掉,这个时候很生气!闵子骞看到这个情况,不只没有幸灾乐祸,马上只提起了一个对继母的恭敬,他就跪下去说:父亲,你不要赶走继母,因为「母在一子寒」,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走了,我们三个兄弟都要寒冷挨饿。所以一个人在这么危急之下没想到自己,想到谁?想到继母,想到兄弟,甚至于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假如在盛怒之下做了这些决定,他事后也会后悔,所以这叫真实的德行,念念想着成就别人。所以也由于这一分恭敬,这一分孝心,他的继母觉得很惭愧,一个孩子都会念念为我想,我居然没有这个雅量好好的去照顾这个孩子。所以由于闵子骞的这一分恭敬孝心,扭转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还是要用德来感化他人。「亲憎我,孝方贤」,当亲友对我们恶劣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你对他们的关怀,这就是恭敬真正做到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对父母的恭敬,在《孝经》里面说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生病的时候要多替父母担忧,「丧则致其哀」,父母往生的时候我们要庄严肃穆,「祭则致其严」,父母走了之后,我们每一年在父母的忌日,甚至于重大节日都应该祭祀,所谓「慎宗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念念不忘死去的父母老祖宗,也就是不忘他们给我们的教诲,给我们人生的关怀爱护。人有这样的心,绝对不会把人生走得误入歧途,而且会非常厚道,时时知恩报恩。所以中国的孝道也落实在祭祀祖宗之中。「亲有疾」,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奉养去照顾。俗话有讲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句话错了,为什么? 真正的孝子绝对会坚持照顾父母到底。我们有一个朋友,他也三十来岁,他的老祖母把他带大,所以他祖母中风的时候,一个大男人日夜照顾。然后擦身体什么都是他,然后带老祖母抱着、背
着去看医生,做得很好,也很让邻里乡党感动。一个能孝敬自己长辈的人,交朋友一定是什么?很有道义。所以在社会上也是很赢得朋友对他的爱戴,后来他也娶了一个很好的老婆,这叫善有善报。所以真正的孝子绝对会尽心尽力照顾父母,绝对不会变心。又有一句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那他不是英雄,这都是给那些假的人找借口。真正的英雄他一定有他的智能,有他的定功。当然这个定功要从小开始练,从小就要告诉孩子,远离这一些比较暴力的东西,训练他的定力。
「丧三年,常悲咽」,还有「事死者,如事生」,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恭敬,绝对不会因为他离去而有丝毫的减少。当我们父母离去,一看到父母留下来的东西,我们都会感受到父母一生给我们的这一些照顾,也会在处事待人当中突然想起父母给我们的教诲。父母在的时候我们要全心全意做到,父母不在了我们更要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所谓大孝就是显亲,大孝是显祖宗,所以要有这样的恭敬,才能够宽慰父母跟祖宗在天之灵。
除了对父母要恭敬之外,我们《弟子规》也延续教导要对长辈恭敬,所以《弟子规》的次第那真的是非常有智能,这也是遵循孟夫子的教诲。孟夫子说「亲亲而仁民」,把对父母的孝心、恭敬心,「亲亲」再延伸对一切人关怀之心。这一切人当然从最近的就是自己的兄弟,还有身边的长者。「仁民」,再推演到一般的人民。人民再推演出来是什么?「而爱物」,连对山川大地、动物、植物都有这种爱心,恭敬之心。所以能不能一下子连父母都还没有孝敬,然后就跳出来对狗很好,对猫很好,有没有?
有!现在人不孝父母,对狗很好,对猫很好;没有拿钱给父母,还带这个狗跟猫去洗三温暖,你看现在人真是颠倒。所以没有圣贤教诲,人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上天假如没有让孔夫子在我们中国诞生,那我们这一些中国文化传不下来,现在中国人不知道活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要珍惜有孔夫子承传这个尧舜禹汤的大道。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遵循这个教诲,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来看仁民,从兄弟、从长辈开始做起。「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我们真正打从心里尊重别人,言语就能够忍得下来,所以当你常常能够尊重别人,你可能连一句恶语都不忍心说的,所以我们对人的恭敬,言语的一种轻声细语要在平常就练好,就能够做得到。还有整个生活礼仪,其实都是对人的恭敬心的落实。所以之前我们提到了训练孩子接待的礼仪,训练孩子打招呼的礼仪,训练孩子送客的礼仪,甚至于训练孩子吃饭的礼仪,这都是对人的恭敬之心。假如孩子吃饭的时候,大人都还没坐他就跳上去了;大人还没吃,他就赶快往自己的碗里夹,甚至于喜欢吃的,整盘菜夹一半过来。很多家长还说:来来来,多吃一点。大人没有那个教育的敏感度,真的孩子就毁掉了。所以他处处要有恭敬、要替人着想,他这个敬的功夫,对人设想的功夫才能够形成。所以这一些礼仪我们也要处处留心,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而这个恭敬心,你只要在他的举手投足训练,当他内化之后,很多你没教他的动作,他也会做出来。举一个例子,我们教一班学生才教差不多两个多月,教他们鞠躬,教他们问好。有一天他的老师在看电视,看一些道德的人讲课,这个孩子走过去的时候,突然他的腰整个弯下来,深怕挡到他的老师看电视。诸位朋友这个动作有没有教?没有,那他为什么会做,七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做?从他的恭敬心发出来的,所以真正一个孩子内化有恭敬心了,他很多的行为他就会到位了。所以我们从点点滴滴生活去下手,自然而然有一天会水到渠成。像接电话是常常发生的事,我们说接待里面也还有接电话。我有时候打给我们中心一些老师的孩子,会发觉有一点都有做到,当他知道是我打电话去的时候,谈完话之后他绝对不切电话。我说:你怎么不切掉?他说:老师你还没切。你看这么一点滴,他每天都在为谁设想?为别人,恭敬别人,滴水穿石,他的恭敬心就形成了。你看现在很多孩子:不在,就挂下去了。你接的时候觉得怎么样?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所以连接电话一定要「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78 如是我闻 | 只看他(她)
2007-12-11 12:12:17 引用

顶礼

#79 大自在 | 只看他(她)
2007-12-14 09:12:47 引用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80 楼主 佛心儿 | 只看他(她)
2007-12-19 13:12:20 引用

感谢两位朋友关注,祝你们圣诞节快乐!

1 2 3 4 5 6 7 8 9 10
上一页 8/10 下一页
m.368tea.com
相关主题